“他的善良,使得他的画表现得也极为善良。他笔下的老虎有情、有义、温柔、生动。”这是著名画家何家英对冯大中和他的画作的看法。何家英与冯大中相交多年,他的感受自非泛泛而论。
但对于不甚了解冯大中的人来说,这是一句多少有些意外的评价。古今画作中,几乎被定型为“凶猛威风”的老虎,怎会让人有善良之叹、温情之感?这些疑问,在看过冯大中的《天地玄黄》、《苍茅白露》、《快哉童年》……之后,也许就会烟消云散。
笔下之虎尽显七情六欲
4月13日,中国美术馆圆厅的白墙被罕见地刷成了红色。厚重红墙之上,悬挂着当代国画界代表人物之一冯大中的70余件力作。这场名为“高山景行——冯大中艺术展”的展览,是画家20年来的首次国内个人展。
冯大中有“天下第一虎”美誉,现场画作亦多以虎为题材。这些被画家赋予人格化的虎,有的冷静安详,有的温柔缠绵,有的尽享天伦,有的童趣盎然……每一件作品似乎都在告诉人们,猛兽也非一味凶悍,老虎也有七情六欲。
在众多佳作中,最打动记者的是《天地玄黄》。画面所绘的是,一片苍茫雪地之上,雪花兀自漫天落下,在只剩枯瘦枝干的冬季森林中,一头猛虎孤独回望,眼神既冷傲,又带着一种说不出的苍凉。
《快哉童年》和《夏梦》则展示了另一种氛围,无法忘怀的童年趣味。前者画了19只恣意嬉闹的小老虎,有的打滚,有的围观,有的慵卧……后者画上三只小虎,其中一只睡眼朦胧,头枕于同伴身侧,憨态可掬,另外两只则闭眼酣睡,意态悠闲,似正享受不愿醒来的美梦。
著名作家李存葆说过,要成为某一艺术领域的翘楚,必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符号。冯大中就是虎的艺术符号创造者。
家藏虎标本,亲自喂老虎
“冯大中的老虎画得好”,已经成为业界内外的共识。而他能将百兽之王诠释得如此出神入化的原因,还有一些堪称佳话的传说。比如,他养过老虎,家中藏有老虎标本……
当《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就这些问题向冯大中先生求证时,他爽朗大笑说,自己没养过老虎,只是动过这个念头。至于老虎标本,那确实是真的。这也使他能近而真切地观察虎,画出“别人学也学不到”的虎。
虽然没有养过老虎,冯大中却亲自喂过老虎。当年,他几乎转遍了国内大大小小有老虎的动物园。可以说,每到一地,必去动物园,有的动物园还去了不止一次。
有一次,他去辽宁的一家动物园看老虎,和管理人员商量,能不能让他给老虎喂食。在得到同意后,冯大中高兴地买了十斤最新鲜的牛肉,让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检查过,剁成小块扔到老虎的食盆里。
当时,虎栏里除了一只不到一岁的小老虎,还有一只小熊。小熊想上来抢牛肉,老虎则守着食盆,对它发出威胁的低吼,直到小熊退却。老虎叼着牛肉到处走,不小心将牛肉掉到了沙地上,这才允许小熊“拣剩儿”。
冯大中饶有兴致地仔细观察了这整个过程。他说,老虎真的非常可爱。不只是老虎,只要是动物,从猛兽到小狗,他都充满了爱心。
去画虎村指导农民画虎
冯大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中国,画虎的人比真虎还多。”华南虎才70多只,现在何止有几千位画虎者?
创出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符号的冯大中,免不了遭遇他人的模仿。最典型的例子来自河南“画虎村”——王公庄村。这个位于民权县的村子,全村1300口人中,有500多人农闲时画画,以画虎者居多。他们画虎的样本,就是冯大中的画册。
2008年8月,冯大中曾应中国美协邀请,到画虎村去指导农民们画虎。虽然从艺术家的角度看,这种作画行为并不可取,但冯大中豁达地说,如果农民能够靠画画来脱贫致富,还是宽容对待吧。
冯大中坚持,做人必须善良,但善良之后需加上“智慧”二字。他对记者说,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是改变不了的。“我们家,从爷爷辈开始,老农民就善良。到我们这代,也是以善为本。”
在艺术展开幕当天,冯大中向一家爱心基金会捐赠了一幅参展画作以及部分重要作品的复制版权。他表示,今后,他将每年捐赠一件作品。
冯大中喜欢一句话:上善若水。
链接
布展用巧思 国画增新意
在“高山景行——冯大中艺术展”在北京举办期间,记者走进中国美术馆圆厅,触目可见那些配以沉稳木框、悬挂于中国红墙壁之上的画作。不经意间,磅礴气势已经扑面而来。
长久以来,国画的展示都以灰白底色为背景,以卷轴装裱为主,此次“高山景行”艺术展独辟蹊径,却赢得交口称赞,原因何在?
据该展览策展小组介绍,墙壁漆成红色其实大有讲究:传统国画的展示形式安静内敛,并不适合现在宏伟叙事式的公众艺术展览;参考国外一些大博物馆,如卢浮宫等所采用的画展背景色,“高山景行”大胆使用了中国红。
此次展览画作采用木框装裱,同样体现了一种现代意识。借鉴西方的展示方式,将作品隆重衬托,也体现了对观众的尊重。
据透露,由于许多作品都是大型画作,加上木框和钢结构的背板,画作重量普遍超过了250公斤,最重的《霜林秋水》已经达到了400公斤。为保证全国巡展的顺利进行,策展方请到了国内负责重要文物押运的专业人员,实行武装押运。运输工具则使用了恒温恒湿的厢式密闭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