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玛泽仁作品的主角中,女性占的比例相当高。对于这种“偏向”,这个壮硕的康巴汉子是这样解释的:从人类起源来看,女性对于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贡献。动物界美丽的多是雄性,雄孔雀有艳丽的羽毛,雄鸡有鲜明的鸡冠和尾雉;人类社会则是女性最美,细腻的柔情、美感,多是通过女性表现出来。是母亲养育了生命,古今中外,再伟大的人,对于母亲也有着特殊的感情,表现女性之美,就是尊重母亲,尊重生命。
的确,从进入四川美术学院专攻绘画起,至今,尼玛泽仁一直关注着女性之美。在美术学院,他接触的是严谨的俄罗斯教学体系,善于追求、表达人性之美;意大利国家博物馆有一尊女性雕塑,白色大理石雕刻惟妙惟肖,表现了女性纯洁之美,每到意大利,他都要专门去参观,每次都有新的感悟;科技部中心请他做一组雕塑表现人类的美,一番思索后,他以骏马形象表现男性美,以本色人体表现女性美……
但凡想到高原上的藏族妇女,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勤劳、辛苦、地位低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这样。但尼玛泽仁说,虽然藏族女性要负责所有的体力劳动,可是家里的大小事情以及家庭财政大权,都是掌握在女性手中的,男性则负责在外运输和家里的缝缝补补。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财产往往体现在女性佩戴的首饰上,每逢一年一度的草原盛会,在外辛苦了一年的男人不惜血本,将自己的夫人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倾注了对女性的感恩和尊重。这与内地的传统文化的确有着天壤之别。他告诉我们,关于藏族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只猕猴独自在深山里修炼。独居的它没法繁衍后代,于是求助于度母。度母便将一魔岩女变成美女前去见猕猴。在广阔深幽的山谷里,他们相爱了,婚后魔岩女生了6只小猕猴,有的来到草原,有的扎根深山,有的居于湖边,这些小猕猴繁衍的后代就成为雪域高原最早的人类。“这个传说很接近达尔文的人类起源。”尼玛泽仁笑道,“同时也说明了女性在藏文化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从小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尼玛泽仁的笔下也流淌出很多美丽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在他的作品《遥远的回忆》中,表现了这样两个藏族青年男女,他们相亲相爱,决定一生厮守,可惜由于门不当户不对,遭到双方家庭的强烈反对。崇尚自由的他们怎能被这样束缚?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相爱的人儿骑着骏马直奔深山。画面中,他们以天当被,以地当床,在月光下吹着笛子,享受着自由的快乐,大自然就是他们的证婚人。也许他们并不知道“天人合一”的理论,但崇尚自由的人儿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人类追求美好的本性。
“追求美是人类的本能。‘美术’一词创造得好,美好在前,技术在后。”尼玛泽仁这样说。
生逢其时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尼玛泽仁常常这样讲。他家在金沙江沿岸的藏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过去,由于交通阻塞及文化差异,很少有藏人离开那里,当然更谈不上文化的交流。20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格外关注少数民族的发展,特别注重民族人才的培养,少数民族的孩子只要有相关爱好,只要自己同意,国家就免费送他们到内地去学习。不过,因为藏区对内地知之甚少,很多藏人不敢与汉人接触,也不知学成以后能否回到家乡,响应的人并不多。好在尼玛泽仁的家庭非常开明,决定将从小爱好绘画的他送到四川美术学院去学习。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尼玛泽仁很珍惜这个“领进门”的学习机会,他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了艺术的海洋之中。在那里,他知道了敦煌壁画,知道了西方油画。虽然学校也在四川省,但由于专注学画,加之交通不便,来到内地学习5年后,他才回了一次家。这些经历使得尼玛泽仁在艺术的道路上获得了光辉的成就。
谈起自己这段特殊的学习经历,尼玛泽仁便激动不已:“国家给了我这样珍贵的学习机会,给了我们少数民族特别优厚的政策,我们没有理由不歌颂这个时代。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我们都要责无旁贷地履行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目前,他致力于融合藏族民间艺术和汉族民间艺术,融合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他说,藏族绘画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唐卡在世界各地都受到欢迎,藏族艺术家有责任把雪域高原的优秀文化带下山来。如今,社会进一步开放,历代艺术家追求的文明进步、公平公正,都在一步步地变为现实,艺术的空间越来越大,时代呼唤精品力作,艺术家不但应在当代发挥巨大的作用,还要努力使优秀文化传承后世。
在藏语中,“尼玛泽仁”的意思是“永恒的太阳”。对于尼玛泽仁来说,艺术正是他毕生追求的阳光。藏族文化在不断地向前推进着,藏族艺术散发出的永恒的生命力,历久弥新。“我要把力量集中在画笔上,歌颂今天,歌颂民族。我要张开双臂,拥抱这个伟大的时代。”尼玛泽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