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画的莽莽苍苍的《崆峒山》,那是他的故乡,一个充满神奇传说的道教圣地,最早的山水画论刘宋画家宗炳《画山水序》中曾经说起过的地方:“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菇箕首大蒙之游焉。”蒋志鑫也体会到家乡特有的这个“灵”字,说“崆峒山是非常有灵气的”,他笔下的崆峒之秋,雄伟而璀璨,充溢着庄严、崇高而神秘的氛围。与主题相应,画上还题了李白的游仙诗《飞龙引》。
蒋志鑫出生在崆峒山下贫苦的农家,父母都不识字,兄弟姐妹六人只培养了他一个大学生。少年时期的蒋志鑫会两手开弓地干各种农活,也会采药。中学时,为了挣点学费,割竹子编斗筐,曾经被竹篾刺穿手掌,至今疱痕犹存。“文革”期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学的是油画。然而,毕业创作却画了一幅中国画的人物画,他喜欢中国画,对中国画有自己的领悟,但是生活一波三折,毕业后分配到平凉文化馆,没有多少时间作画。令他的艺术道路发生关键性转折的机遇,是1982年遇见了到甘肃帮助省群艺馆办绘画学习班的北京画院画家王文芳。王文芳看了蒋志鑫的一千多幅生活速写之后,讲了一句话:“你创作上的问题不在于技巧,而在于眼力。”王文芳看到了这个青年人艺术发展的潜力,鼓励他到北京画院进修。1984年,蒋志鑫终于克服种种困难到了北京,由于火车误点,下车时已是午夜,人地生疏,不知所措之时,见到了等候已久的王文芳老师。夜间没有公共汽车,两人肩扛行李,从火车站步行到当时还在雨儿胡同的北京画院。王文芳帮他安排了生活和学习,又介绍他认识了画家贾又福、周韶华和几位“老师的老师”。
一两年后,蒋志鑫的绘画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用王文芳的话说是解决了大的形式感,也可以说是他把从几位老师那里受到的影响与自己的艺术气质结合、融汇、升华,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面貌。
1987年1月,他卖了脚踏车,卖了黄牛,破釜沉舟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1988年又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这两次画展得到了尹瘦石、方增先、程十发等不少画界前辈的首肯。《地老天荒》、《春雨贵如油》等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前者近期又重画过,作品结合西北地貌,吸收了青铜器云雷纹结构,创造了一种新的皴法,画面雄奇浑厚,斜对角线上的两处空白,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春雨贵如油》原题《春雨如膏》,已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的中国画山水卷(下)。画面上,对山岭岩石结构用心的勾皴与大笔烘染相互结合,具象描绘不琐屑,抽象表现不空泛。大气磅礴之中有着用心十分精到处。蒋志鑫以“黄土魂”作为画展主题,这一主题在他后来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得到拓展。
1 989年起,蒋志鑫走出国门,先后在韩国、法国、美国、马来西亚、挪威等国家举办画展,1995年至1997年两次在巴黎进行艺术交流和创作活动。在殊方异域获得不少艺术上的知音,也获得很高的荣誉。他说,在法国最大的收获是要用自己最熟练的绘画语言画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去法国时,曾经担心法国观众对中国西部题材没兴趣,没想到竟是办得很成功的一次展览。“他不是塞纳河畔默默无闻的过客”,法国学者雅克•奥加德在评论文章中很准备地概括了蒋志鑫绘画的风格特点,“强有力的、充满激情而又细腻的”,说他的画“既传统又现代、既严格又宽松,既感人且丰富”。(《来自东方的艺术神韵》)蒋志鑫在外国跑了很多艺术博物馆,观赏了大量古今艺术名作,极大地开扩了眼界和创作思路,也画过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然而,他魂牵梦绕的依然是家乡,是大西北。
回国以后,他创造过一些抽象的、形式感很强的“混沌系列”、“裂变系列”等作品,画得很尽兴。然而他很快意识到这不是自己的最佳选择,他生活的根、艺术的根是在大西北。在那里,前人没有涉足过的表现领域太宽广了,许多生活中独特的美等待发现,正是在这些方面,蒋志鑫有自己的优势,这些年,他每年都去西北几次,草原地区就先后去了三趟,有一趟是陪周韶华一道去的。身体也还有余勇可贾。几年前结伴爬上唐古拉山,竟然还能连做二十个俯卧撑。
那些西北地区牵动着乡情的作品,蒋志鑫称之为陇东系列。《巍巍驼土山》,用勾线与点彩,别具瑰奇的美。他说,人们常常认为大西北是一片荒凉,其实不然,西北的秋天是五彩斑斓的。《元鹤飞来不复还》画的是他的家乡。他强调说这是一幅写实之作,崆峒山下已建成水库,有鹤也有鸳鸯,能感受到江南水乡的情调。《追太阳》,也并非象征手法,当山峦被朝晖映照时,就是像画面上这样,一片赤红,光华灿然。《银原落珠》,看似信笔挥洒,实际有画家对大自然细腻的观察与感受。他说大草原不是平的,本来就是这样起伏多变化。草原上覆盖的积雪,到春天,雪融变薄化为冰层,新生的草尖穿透薄冰,连成一片新绿,传递着生命的新契机。这种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使他的写意笔墨有了丰实的内涵。
他常画牦牛,有的作为画面主体,有的作为点景。他在画题中称牦牛为《西北汉子》、《雪域之魂》。他说,牦牛其实体量不大,野生的更小,唯因其小,才能动作灵敏,爬山的本事大得不得了。牦牛性情温驯而又强韧,是草原的灵魂。他画的牦牛有些是符号式的,他担心这样画会流于公式化,但又舍不得丢掉,因为画中有了牦牛,便多了一分生命的气息。他对牛有兴趣还有一层道理:他是属牛的,别人称他“蛮牛”,他不以为忤,取来作了别号。
他还画过一幅《何处有春风》,是甘南地区景象,一群黄羊,在枯萎了的草原上找不到水喝。面对生态平衡的被破坏,蒋志鑫说:“画家要有良心,画这样的画也是呐喊。”
近十来年,蒋志鑫陆续画了一批以黄河为题材的大画,他笔下的黄河系列奔腾澎湃,无边无涯,气象万千,你可以由此联想到天地初辟,宇宙洪荒,也可以联系到一个世纪以来,在这母亲河畔发生过的连天战火、英雄儿女的奋争、失败与胜利,无论是画家个人对人生、世事的体验与感喟,抑或时代的、民族的大悲大喜之情,一切都化入滚滚浊浪,挟着风雷,不舍昼夜,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系列中有一幅《天泻铜液》。原题为《黄河涅槃》,黄河怎么会涅槃呢?原来是画的黄河壶口瀑布印象。当人们走近大瀑布时,眼前会出现一种错觉:奔泻而下的瀑布仿佛悬在高空静止不动了。犹如佛家捐形绝虑、熄灭生死轮回获得了精神上的至高境界。“黄河涅槃”正是画家对大自然的感悟。后来,作者接受友人建议改作《天泻铜液》,也颇足令人心惊。黄河飞瀑像是刚融化了的铜液横空倾泻而下,是何等的份量,何等的力度!蒋志鑫为了画出心中形象感受,应用了金、银、铜和丙烯颜料。这些颜料,他在其他作品中也应用过,使画面产生一种高贵的银灰色调。这在传统绘画中是没有的,他说,在创作过程中悟出一个道理:画画要不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