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行”,正是杨之光教授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展览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展示杨之光教授上半生的主要人物画作品,从中可以认识到一位老艺术家以何等的热情与智慧投入到艺术创新当中。第二部分则展示“杨之光美术中心”的教学成果,通过多元的展示,全面阐发艺术与创意的关系,呈现了少年儿童通过专门的艺术教育,其智性之发展与建构,这也是少年儿童作品首次进中国美术馆展览。已经八十高龄的杨先生自述道:“作为个人大型回顾展览,这应该是最后一次,因为以后我也画不动了,不可能创作出更具代表性的作品。”由此可见该展览对杨之光教授的重要意义。
杨之光原籍广东省揭西县,1930年出生于上海。1943年,13岁的杨之光就拜书法家李健为师学习书法与篆刻,为日后的艺术生涯埋下了伏笔。1948年,杨之光在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科及南中美术院(即前春睡画院)随高剑父学习中国画,正式成为高氏的入室弟子。1950年9月,杨之光就读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接受徐悲鸿、蒋兆和等的亲自指导。自53年大学毕业后,杨之光参与了中南美专的筹建,后随学院南迁广州,历任中南美专水彩教研组组长、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教研组组长、国画系主任和学院副院长等职,直至1990年退休。
杨之光的艺术发展正如其个人的生命沉浮,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他的每一件代表作几乎都是在美术界的质疑与自身命运的坎坷中诞生的。出生于抗日军久的家庭使他对国家民族怀着赤子之心,成长于革命的年代更让他经历了岁月的冲刷和政治的洗礼,磨砺出他异于常人的时代敏感与艺术功力,使他勇于突破程式束缚,不断创作出极富时代精神的视觉形象。
在杨之光于1950年6月13日所写的一篇《谈今后国画的新方向》的文章中,他就对传统中国画陈旧的题材及表现方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表达了其立志改革中国画的决心:“艺术是反映社会的镜子,表现思想的媒介,它暴露社会的黑暗,歌颂人类的光明……其实,国画是有前途的,只是过去没有好好的改良它。解放后,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使垂死的国画又重生起来,鼓励国画家们从象牙塔走向民间,与广大民众结合在一起,创造新国画、新社会、新世界!”写这段文字时的杨之光才20岁,而其敏锐的时代意识,以及改造中国画的艺术抱负已经初露端倪。
杨之光在二十世纪中国水墨人物画创作领域的成就早巳为评论界所公认。批评家李伟铭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杨之光是我们叙述二十世纪的中国绘画史的时候,必然要提到的那一类艺术家。”
创作于1954年的《一辈子第一回》是杨之光的成名作。杨之光在创作时所奉行的写生创作方式、选取的题材、构图的视角以及以形写神的艺术功力,把老妇人的激动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强烈的主题性足以使其成为同类型创作的典范。杨老于1959年创作的《雪夜送饭》则深刻表现了新时期建设者的甘苦与共、战天斗地、构建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该作品获得了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1971年,在受文革冲击辍笔五年之后,重新拿起画笔的杨之光创作出了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矿山新兵》。在文革那样严峻的政治氛围中,深受压制的杨之光还以饱满的热情讴歌祖国的建设者,用准确精到的笔触和凝练简括的造型塑造了青年矿工昂扬乐观的形象,以至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70年代,杨之光与妻子——油画家鸥洋合作,共同完成了《激扬文字》(1973年)、《不灭的明灯》(1977年)等名作。他们合作的方式通常是由鸥洋完成素描稿,杨之光完成水墨润色。
进入80年代之后,杨之光在创作题材的选择和审美旨向上的探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于该时期的创作《当代文艺家画像系列》、《舞蹈人物系列》和后来的《没骨人体系列》,都体现了杨老这一时期的活跃思想与开拓精神。
纵观杨之光的创作,策展人杨小彦认为有两点:“其一是对物象外形的准确把握;其二是作画绝不描摹,无画不‘写’,把写意精神贯彻到底。这两点结合造成了杨之光作品特有的流畅与潇洒。”杨小彦还认为“杨之光是中国革命水墨的代表,在对传统中国画进行水墨革命的同时,从事革命水墨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杨之光所创作的作品,是共和国发展的形象节点,与共和国同步,成为整整—个时代的艺术写照。”
杨之光自1990年从广州美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同时也终结了持续大半生的大学美术教育工作。退休之后的杨之光,并没有让自己闲着。在经历了美国的旅居创作和周游世界的游历考察之后,对艺术和艺术教育进行了深入反思。杨之光发现中国当前的艺术教育与西方特别是北美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这里面除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轨迹而镂刻下的不同形态外,杨之光发现作为创意教育一部分的美术教育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不受重视甚至被扭曲的现象非常严重,无论是从幼儿的艺术培养到大学的艺术教育,都把技术性的训练放在首要的位置,缺乏对创作主体创造性思维的强调和关注。基于“国家要发展,教育需先行;少年强,则国家强”的认识和历史使命感,杨之光毅然与家人一同回国,并在其女儿杨红(曾在北美专门研究儿童艺术教育)的帮助下,于2002年创立“杨之光美术中心”,继续其美术教育生涯,探索一条少儿美术素质教育之路。“杨之光美术中心”公开宣称不再以培养未来的艺术家为目的,而是把艺术作为人生成长初期的一种创意思维训练,让少儿从小就熟悉创意的价值,养成创意的习惯,进而使这种创新意识“渗透到全体人民的脑海里,成为他们心智健全发展的一个内在指标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自1997年以来,杨之光还先后几次将自己的1200多件作品无偿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和广州美术学院等单位,做公共性质的收藏研究和展示,以此作为其艺术作品的最终归宿,圆了他本人“我的艺术来自人民,理应回到人民手中,这也是对历史的一个交代”的心愿。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水墨人物画家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杨之光的爱国义举和他敏锐的时代精神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早已融成了一股憾人的力量,超出了艺术的范畴而进入了文化史的创造与书写之中。杨之光不仅以其六十年的艺术创作丰富了对新中国历史的个人视觉建构,在每一个年代都创作出了有代表性的形象语言,而且以其教育家的身体力行,成为时代精神的“盗火者”传播着更新的艺术观念也提升了社会的认知。此次六十周年回顾展的命名“与时代同行”正是杨之光艺术人生的贴切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