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启典老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多才多艺的著名国画家,他那老辣凝重的书法、锐意创新的笔墨功底,对传统花鸟、山水、人物、动物画的深刻理解以及作品呈现出的气质是第一流的。而他又是一位不事宣传、不求阔达、不善张扬的老画家。本报近日专访了乍启典先生,对他的绘画艺术进行了解析。限于版面问题,本期登载了他创作的数幅精美作品《山水、人物篇》,近期将陆续刊登《花鸟、动物篇》,让我们一起品读乍启典先生的绘画世界,感悟他的艺术人生。
(许麟庐,现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北京花鸟画研究会会长。)
乍启典,字徽五,号鲁北一民。1922年生于田横故里(山东高青县)。少时家贫仅读两年私塾,四年小学,自学书画,师古人师造化。
1965年全国第四届美展时,创作的《道旭渡口拖运忙》和《银山朝辉》双双被选中,并参加山东、华东和全国巡回展。2002年1月国画精品《蝴蝶兰》被当时国家主席江泽民作为国礼赠与来访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陛下。2003年8月,国画精品《寿兰》被选定为国礼由李肇星部长出访时赠送给韩国总统卢武铉。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季羡林先生为《乍启典传略》欣然题词“一生苦学终成大器”。
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与外国元首及友人,并被中南海、中央文史馆、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礼堂、中央美术馆等海内外博物馆收藏。
乍启典现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画师、中国美协会员、山东美协理事、山东画院艺术顾问,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乍启典先生,擅花鸟,兼及山水人物。雄浑遒劲、秀美飘逸的艺术风格,使其在画界别具特色、独树一帜。
乍启典,字徽五,号鲁北一民。中等身材,方脸轮耳,心性豁达,论人谈事,点到为止,不尚虚荣,仁厚朴实。1922年生于山东省高苑县(今高青县)西关,幼时家境贫寒,只读了四年书,即随父学木工。启典儿时,即喜绘事,随父学木工后尤钟情于细雕木工,其刀下之山水树木,花鸟鱼虫,生动逼真,逗人喜爱。后得乡贤戴紫阶、郭书年先生指点,绘画技艺大进,习画之兴趣与日俱增。无画纸,代之以火纸;无碳笔,自烧以木。白日做工无暇,夜晚伏案于油灯之下,勤奋习画,辙深夜不眠。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为其在绘画艺术上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宽阔的道路,其绘画水平日益提高,硕果不断问世。后因工作需要调进惠民地区展览馆。这期间他深入生活,收集素材,创作了反映新中国建设风貌的作品《道旭渡口拖运忙》和《银山朝辉》,双双入选全国美展,受到各方好评。从此乍启典的名字不胫而走,成为引人瞩目的画家。
50岁后,乍启典转向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他潜心钻研历代花鸟画大家的绘画技巧和理论,如饥似渴地临摹石涛、八大、李鳝、虚谷、吴昌硕、齐白石等诸多名家的作品,凭借他的天赋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取得了超群出众的成就。从60年代起,乍启典创作的大量书画作品,不断在山东省和全国各类书画展中出现,并多次获奖;国内外许多报刊、电台对其作品亦常有报道和介绍;不少佳作曾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展出并被收藏。
纵观乍启典几十年的创作生涯,其绘画艺术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精神。乍启典生活在鲁北大地,乡土民情哺育着他的心灵,作品中处处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他对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以及自然景色,都感情强烈、体验深刻、观察细致。为创作《银山朝辉》,他步行70余里,去邹平体验生活。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沿途采风写生,努力将对祖国山河的独特感受融进作品里。为创作《道旭渡口拖运忙》,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到拖船上去体验生活,画了大量速写、素描,取得了丰富的生活积累,经过认真思考才着手作画。在挥毫过程中,对任何一个细节都严肃对待,一丝不苟。为画好水流之漩涡,他沿黄而下,仔细观察滚滚翻动的波浪,以捕捉各种稍纵即逝的旋涡形态,烈日灼灼,乐此不疲。在创作《铁甲闹海》时,他随沾化县渔民顶风破浪出海写生,随手将打捞上船的海蟹的动态,精细地画进速写本,为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考察黄河入海口的自然风光时,虽年近古稀,仍脚踏污泥,跋涉于芦苇、茅草丛生的沼泽里。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一生就在黄河岸边生活,它是我得天独厚的创作源泉,只有像我这样的野狐之流,采取探险的方式,才能享受到这种特殊的待遇。”正是这种不畏艰险的探索求知精神,丰富了他的艺术创作,使其作品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近几年来,他的生活区域更为宽广了。他的足迹不仅遍布祖国大地的山山水水,而且远涉海外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名刹古寺。这一切都使他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进一步提高了他绘画的艺术才能。
乍启典作品的时代意义,表现在他对题材的处理上,善于以小见大,平中见奇,面对普通的山水和秀美的花鸟,他能牵想妙悟,创作出人意料的新境界。
文艺作品只有表现生活,表现社会,才有深刻的意义。乍启典有不少作品以表现中华民族的安危存亡为主题,针砭时弊,伐恶扬善,故能使人透过画面,体味其深藏的底蕴。
二、枯润相生,老辣生动的画风。乍启典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这一画风的。启典作画,看似粗疏的随意挥洒,实则处处深藏,苦心经营。哪怕一笔一画,都包含着深邃的立意、丰厚的含蕴,因此他的作品品位很高,非一般媚俗浅近之作可比。他善于运用笔墨,尤其在运用墨色处理虚实关系,营造枯润相生、老辣生动的艺术境界上,更有独到之处。他说:“画虚处犹如京剧中的低音,音量虽低尤重,最见工夫,最精彩。”所以他的画笔墨淋漓,气韵生动。
乍启典善于用笔,这得益于坚实的书法功底。他真草隶篆,无所不精,枯润相宜,老辣凝重。作画时每一笔,都笔中有景,绝不妄下;欣赏其作品,可从画面的任何一细节中,见出其书法笔意。乍启典在一首《题兰》诗中说:“余过花甲始学兰,龙士挥毫百岁仙。赠君莫嫌草几笔,删繁就简实更难。”由衷道出善于用笔之重要。传统的“四君子”题材作品,最能看出画家用笔之力。画中一石一草,都要在“空灵”中寻找定位、准确表现。乍启典的画,由于有渊博的学养,又善于将书法笔意、金石韵味熔铸人画,所以看起来总是那样苍劲郁勃而又端庄灵动,古朴老辣而又秀润含蓄。他的工夫,是从呕心沥血、千锤百炼中得来的。
三、继承传统,锐意创新。乍启典是从齐白石等大家的影响下走出来的,其早年生涯与白石翁相近,故自谓“齐路后生”。1986年秋季,日本著名学者、书画家山村彻教授,在泉城拜访了他。当来访者问及他的师承时,乍启典回答说:“走的是齐师之路”。不过历来学齐者,多囿于齐派之笔墨程式而难以超拔,而启典则不然,他本着“师心不师迹”的态度,进得去跳得出,写出了自家的笔墨,画出了自家的风貌。他认为学习中国画,继承传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创新,而要创新则必需注意三点:一是要有生活。没有生活,任何创新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要有工夫,即所谓艺术技巧与方法。没有娴熟的艺术技巧,艺术创作就成了一句空话。而艺术技巧、笔墨工夫,非一朝一日所能掌握,要勤学苦练,方可有成,所谓“天道酬勤”就是这个道理;三是要有传统文化的博大涵养。这就要多读书,多描摹前人的作品,深入理解所画之题材。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作品才能克服摹写生活的肤浅,产生引人入胜的深刻意境。
乍启典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同时,党和人民也给了他很高的荣誉。他现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画院艺术顾问,其名字被收入《中国画年鉴》、《世界名人录》(中国卷)、《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词典》、《中国现代美术家大词典》、《东方之子》、《中华魂》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