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不分东西,人物最难。我国传统文人画的弱项也在人物。 水墨人物的复兴自“五四”之后有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石鲁、黄胄等诸家。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素描和速写,把西方的写生法引入中国画的创作,驱使中国画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料.重新获得活力,这是20世纪我国美术“中西融合”的重要成果之一。当代中青年画家中有志于人物画的.大多走的是这条路,但其探索和创造的深度已远远超过他们的前辈。所谓融合,不仅是素描的写实造型与中国传统笔墨情趣的结合,还有外国写实精神与中国写意创造两者更深一层的交融。要做到中西技法和艺术精神的完美结合,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就目前中国画的状况看,尽管新作硕果累累.但仍然有许多课题需要在探索中逐步去解决。大致说来,前数十年的努力侧重于引进,近20多年来才更加注重民族精神和技法的发扬.注重水墨人物创造的民族风采。 一些中年画家在这一领域内锲而不舍地探索,很值得尊重和赞佩。李延声就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延声早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1978年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深造。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不仅练就了坚实的造型功底,而且还培养了为振兴当代中国人物画献身的精神。更值得提起的是,延声是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他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的发展,希望用自己的画笔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形象,歌颂真善美、揭露假恶丑,以达到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以极大的热情用速写的形式画农民、矿工,牧羊人……手法简练、概括,人物描写形神兼备。这些速写虽属“小品”,但是它们本身也是一种创作。李延声是位有心人,他同时也在用速写这种形式来练手艺、集素材,为他的“大品”创作做准备。 1985年,“李延声正气篇人物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之后,延声创作大幅历史人物画的热情一发不可止。至1997年,他用了两年时间精心构思与制作的中国画长卷《魂系山河--迎香港回归祖国暨鸦片战争157周年祭》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与观众见面。这幅长65米、高2.8米的画作,无论在这件作品的情节选择、人物形象塑造上,还是在艺术语言和手段的运用上,延声都有独特的发挥。在画面的整体气势与细节描绘的关系处理上,均显示出他驾驭大画面的杰出才能。在这样宏大的历史画卷上描绘历史真实时,延声既采用了一些现代艺术手法如撕纸、拼贴、烧焦磨损处理等,又保持了中国画的写意特色和笔墨情趣,画家较完美地解决了业界普遍存在的难题。为准备这幅巨作,他收集了详尽的历史资料,并两次赴广东虎门写生。延声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缜密严谨的创作方法,再加上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娴熟的艺术技巧,使《魂系山河》“勿忘国耻”的主题得到了生动形象的体现,备受人们喜爱。正因为如此,经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决定在圆明园以南的畅春园竖立《魂系山河》世纪碑,将这幅长卷做成雕刻,镶嵌在长80米、高6米的巨大碑体之上,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世人瞻仰。 我们的时代呼唤艺术家们用浓重的笔墨和绚丽的色彩表现时代的强音,我们的人民不只需要风花雪月的绘画,绘画艺术理应达到通过艺术欣赏提高观者精神境界的高度。李延声的这些力作,不仅以自身的艺术价值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欢迎,而且在艺术界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李延声在艺术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并不满足,他是一位很有进取精神的艺术家,在艺术上正值旺年的他,还有许多宏大的计划等着去实现、去完成。凭他的才智和执着的精神,我们相信他的绘画事业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