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评网 > 个人文论

陈丹青的集体性与个人性(作者:尹吉男)

中国古代的文人的私人性与公共性的关系在言论的层面已被人们关注,美国学者包华石曾写过专门的论文。今年春天,他曾来中央美术学院做过专门的演讲,题目是《中国画家的私人观念的演变》。他的大意是说中国古代早已存在着私人观念,特别举证了这样的事实:宋代的绘画“不依赖宗教和贵族的世袭性,而依赖客观事实”;而到了文人画和文人画理论兴起以后,文人画家“连大自然也不必依赖,只依赖个人的威权。”

  在1949年以后,特别是在文革期间,私人观念受到了彻底的批判。公共观念成为集体生活的标准。个人在集体生活中表述公共的思想已成为一种习惯。公共观念——集体创作——个人执笔,这类模式在文革时非常流行。当私人观念与现代法律在中国结合并产生作用的时候,著作权的纠纷连年不断。人们还记得几年前《毛主席去安源》那幅油画的官司,还有最近《收租院》的官司。它们的戏剧性在于:在有私人观念的时代再回头来区分集体主义时代的私人著作权,这是相当困难的。

  文革时期的集体写作的例子很多,“梁效”、“初澜”的写作并不是个人写作。文革版的样板戏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然,文革时有个人写作,但那是公共理念的个人方式的写作,而不是个人理念的个人写作。所以,在那个时代,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往往会引起空前的“共鸣”。即使在八十年代,改革理念与行为的公共性也使得表达这类理念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在大众当中产生“共鸣”。那时的集体性还很强。

  陈丹青最近的展览很有历史的说明性。他的早期作品,如《泪水洒满丰收田》和《西藏组画》所表现的理念具有文革后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特有的政治与文化的公共性。当然,在那些作品中凝结了他个人卓越的艺术才能,以及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对艺术才能的卓越性和表现方式的独特性的要求,即使在文革时期也没有中断。我们仍能在集体生活时代的一些艺术作品中读出那些艺术家鲜明的个人风格。陈丹青的艺术影响力存在于当时经过“共鸣”后的中国民众的集体想象中。因为《泪水洒满丰收田》表达的政治理念与当时民众的具有同一性,同样,《西藏组画》所表达的文化理念与当时的知识分子的也具有同一性。

  80年代初,陈丹青在集体生活仍然火热的时候离开了中国。他倒了美国之后真正成为一个“个人”,我不知道他当时的感受如何。在最近的讨论会上,他说:“在纽约没人劝我应该怎样画画”。在一个没有与之产生“共鸣”关系的国家进行个人的创作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近作。后期作品包含着他个人的理念与风格,这些作品的个人性使我们失去了理解他的尺度。这些作品缺乏与中国当代文化史的直接的精神联系,它是在海外独立发展出来的。除了作品所具有的个人绘画性天赋,与我们今天还持续的集体生活中断了关联,也与其他独立的艺术家的个人生活缺乏同步性。

  古典画册作为绘画对象带有回忆性质的个人温情。独自温习自己的受学经历,独自面对纯个人的精神问题。整个展览的陈列方式都给人一种怀旧的回望气息。他从原来的火热的集体性的“共鸣”中过渡到寂寞的个人性的独白之中。在当代中国艺术界,作为个人而存在的艺术家越来越多,特别是新生代艺术家以及更年轻的艺术家,不仅表达方式是个人化的,观念也脱离了集体主义的大生活的范畴。作为超越了集体性的个人,陈丹青今后能否有效地获得当代文化针对性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00年10月8日于南湖渠寓所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1/7/2019-09-17/36115.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个人文论最新 艺评网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