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有关研究表明,紫砂壶的产生与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源于它的使用价值,之后,便被大量地使用到日常生活中来,这是紫砂壶实用性的最初表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紫砂壶的要求不再满足于“用”上,而是将紫砂壶看作是集实用价值与欣赏价值于一体的、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的物品。关于紫砂壶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必要和如何兼具,我也有了些自己的看法。
紫砂壶最初是作为一种器皿而为人所用。紫砂泥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附吸力,细腻、色彩丰富,制成的紫砂壶也有着吸附气体的性能和透气性能,用之泡茶色、香、味均好;且由于紫砂壶传热缓慢,即使用沸水泡茶,也不炙手;在文火上煮茶,不易烧裂。明清两代人已经对宜兴紫砂壶的实用性有着很高的评价了:“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陶。”
紫砂壶是用于泡茶注茶的,现在大多数人们在选购紫砂壶时,出发点就是其实用性。紫砂壶实用功能是指其容积和容量的恰当,壶把的便于端拿,壶嘴出水的流畅,让品茗沏茶得以得心应手。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开始依据自己的饮茶习惯,考量壶的容量,壶嘴出水的顺畅,壶把执握的舒适度等等。身心相通,使用上的舒适感,也可以愉悦心情。
作为器皿的紫砂壶,具有与众不同的优点。正是拥有着这些与众不同的优点,它的实用性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体现。
紫砂壶形状千姿百态,其间蕴藏了丰富多彩的完美器形,制作者的艺术修养与修为就通过紫砂壶的这些变化万千的形状体现出来。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把壶,更是艺术性极强的艺术品。紫砂壶的艺术性通过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表现出来。
紫砂壶在创作中又会融入了创作者的感情和思想,这是紫砂壶艺术的升华。诚如已故紫砂大师顾景舟所说:“艺术要有决断、要朴素、要率真,要把亲自感觉到的表达出来,以达到形、神、气、态兼备,才能使作品气韵生动,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对壶的装饰也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感染力的艺术。陶刻这一装饰方法最为常见,以烧成前后来分,在烧成前有绞泥、浮雕、堆绘、仿古青铜器纹样装饰和陶刻等装饰手法;烧成后的装饰则有釉彩、抛光和包铜、金银丝镶嵌装饰等多种手法,进行切壶、切题、切意、切名重新设计、策划、构思的分段式混体装饰。
在紫砂壶上进行雕刻,无论草、隶、篆、魏碑、汉瓦、钟鼎铭文等各种书体,或花卉、虫鸟、山水、人物等国画白描,汇集了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诸艺术于一体,形成了紫砂陶特有的雕刻装饰工艺。
在我看来,紫砂壶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其实用性可催生艺术性,而艺术性又可以与实用性完美地结合。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形式。
正是由于认识到了这些,我在制作茶壶的时候,往往会在传统的壶身上添加进些自己的新想法。但这种“新”也是淡淡的,简洁的,于整体传统中加一小小点缀,在沉稳与厚重之下添上几分灵动。比如我的“竹”系列茶壶,就是在仿古、匏樽、洋桶等等传统的壶造型身上,在壶肩处轻描淡写地加上几片竹叶,又或是取一段竹节做壶钮,绕一弯竹枝为壶把,只是简单的几笔装饰,表现出些许新鲜和灵气。而我的“云间如意壶”,虽然在壶肩细心地贴上了一圈装饰,但都是采用统一的如意造型,以统一的高度、大小和位置,简简单单地将茶壶的美妙和生动表现地淋漓尽致。
我所看重的艺术美是简洁之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我眼中,紫砂壶本身就具备了泥质、造型乃至功能等等的美妙之处,而其中的功能美是有别于实用功能的诉求点。
这些年来砂壶市场益形蓬勃发展,紫砂壶产品屡有新作问世。只是紫砂艺人创新作品,如果徒讲造型的形式美,就容易忽视功能为用的美。有些艺人自己不饮茶,所以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紫砂壶功能的发挥,相信在泡茶、品茗的使用过程,有的紫砂壶很有可能出现“中看不中用”的重大缺失。
紫砂壶的功能美主要表现在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严谨及出水流畅四个方面。按目前家庭的饮茶习惯,一般二至五人聚饮,宜采用容量350毫升为佳,无论手拿手提都只需举手之劳,所以人称“一手壶”。
紫砂壶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相融相生,二者不可偏废。人们在饮茶的同时,也可以把玩欣赏手中的壶,慢酌细饮,身心得以舒展,得以放松,这是紫砂壶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何为基础,何谓上层建筑,也是我在茶壶制作中相当注意的方面,万不可本末倒置。紫砂壶应该是在注重功能性的实用品基础上,发展成可以把玩、欣赏的艺术品。
一件好的紫砂壶,除了它的实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外,还讲究形式的完美与制作技巧的精湛与制作的手法。
壶以泡茶注茶所用,茶之色、香、味漾于其间。饮茶是一种文化,一种心情,饮茶自有它的真趣,客来敬茶,礼谊增情。唐代诗人钱起写道:“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有一好壶,握在手里,边饮茶边把玩欣赏,陶冶性情,启迪心灵。茶不醉人,人已自醉。让人融入“涤净烦嚣,淡泊明志,超世脱俗”之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