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紫砂壶自北宋以来,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和完善,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步的发生改进和改良,由早先的单一化逐渐向着多元化发展和深化。作为一件实用品的紫砂壶,由于原料紫砂泥具有极高的可塑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逐渐成了一件可以包含作者思想,反映历史文化以及民族底蕴的优秀载体。以制壶的手法将自己的思想、精神表现出来,慢慢的成为现代衡量紫砂壶是否有“神”,有“韵”的一个新标准。具有创新意识的紫砂创作需要以知识产权的保护为保障前提,才能使紫砂艺术在现代社会大放异彩。
关键词:紫砂艺术 创新创作 知识产权
一、 紫砂壶作为文化载体具有多元性
紫砂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独具风采。是千百年来大众创造并享受的艺术硕果,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人们对生命的歌颂,对幸福和希望的热情追求。紫砂的造型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朴实无华。
紫砂壶创作的思想来源有各个层面和各个方面。有文化的、历史的、风景的,等等,举不胜举。可以说优秀的制壶艺人每把壶都蕴涵着一个故事、一段风情。有的壶以型取样,直接以壶的形式来表现某样器具、某种植物、某种动物。有的壶以小见大,以壶的某个部位体现所取题材。还有的壶以其独特的神韵来表现某种思想、某种感悟。这样的多元性似的紫砂这门传统的手艺不断的推陈出新,孕育生机和活力。
二、 独具魅力的紫砂创作
我在紫砂壶制作过程中,主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中华传统思想的领悟。人生好比是一段漫长的旅程,沿途的风光总有好坏,天气有阴有晴,产生的心情也不尽相同。人的一生必定要经历许多的波折和坎坷。人的成长也就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变化与发展,也就使人产生了很多的感知和感悟。泱泱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孕育了数不胜数的优秀思想和文化,可谓是百花齐放。这也使我在紫砂壶的创作过程中不断尝试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中华传统思想的领会和紫砂壶结合起来,交融起来。我始终相信现代的创作手法与历史文化的碰撞,必定能迸发出新的火花,这就是我所一直追求的紫砂壶的“神”和“韵”。
怎样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历史文化的领会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紫砂泥具有极高的可塑性,但是紫砂壶又有其局限性,她的前提首先必须是一件可以使用的器具,这就使得在寻找现代手法与传统文化的交叉点的时候必须格外严谨。历史文化的精髓用小小的茶壶表现出来,可以取型,可以取神,但也需要两者兼顾,有形无神,或者有神无形都是不可行的。因此,在进行这类创作前,必须首先要在古文化上下工夫。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髓当然首推儒家,其核心内容在于: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都是我国千百年来所奉行的礼节之道,深入了解其内在才是创作的基础,才能更容易把握这两者的平衡点。
以下就以本人亲身创作的两把壶作为实例来说明紫砂艺术独具魅力的创作意识。
1、《祥瑞壶》 自古以来,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山野村夫,无一例外都在追求着平安、如意和吉祥。此壶取材古代青铜器造型精华,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壶身,显得古朴大方而又端庄高贵。壶嘴取羊首为型,寓意吉祥,并以陶刻为装饰,使壶嘴的设计思路更加清晰明快,一目了然。壶盖做成平盖,并且在壶钮周围以线条明确的四条如意纹加以点缀,取意平安、如意。壶把的造型来源于明式椅把手,简单明了,搭配在壶身上尤其显的稳重、美观。古代的青铜器,明代的家具在紫砂的载体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2、《滴水之恩壶》 以水滴、浪花为壶型创作的主元素。提把用半提梁进行造型,恰似一朵翻起而又即将落下的浪花。浪花下的壶钮好比是泛起的水珠。壶盖上随着水滴的落下又溅起漾开了一圈圈的涟漪。饱满而又圆润的壶身似乎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又好象是一汪无风无浪的海面,蕴涵着一份宁静而致远的心境。给人的意境就如一颗小小的水珠滴落大海,打破平静,泛起美丽的浪花。蕴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贴切地表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
三、 具有创新意识的紫砂创作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
紫砂作品的美带有显露的时代艺术特征,符合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求,通过对传统技艺和实用格式的突破来创造紫砂陶艺的新意,使我们的艺术创作站在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上进行创新。
现代紫砂艺术在手法,制作工艺的不断发展中,延续并继承着传统的思路,传统的手艺始终是脱离不了我泱泱华夏文明的深刻底蕴,但是却又不断引进新的创作思路和理念,使得紫砂艺术不断前进与发展。然而这种创新创作过程却需要被保护,这也就是我们需要强调的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会引起具有创新意识的紫砂艺人极大的失落感。因为创作是紫砂艺人透过作品对自己水准和才能的展示,经过创新设计的紫砂工艺品不仅仅与制作技巧有关,更是与艺人的生活阅历、社会经历、文化底蕴以及价值取向等等相关,所以一件经过设计制作的紫砂艺品绝对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保护其知识产权,是对紫砂艺人的尊重,更是对紫砂文化的尊重。也只有保护其知识产权,宜兴紫砂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新作,才能继续发展前行,否则只能堕入到复制仿制的恶性循环和无底深渊中,最终沦为一潭死水。相信后者一定不是我们期望见到的。
四、结语
紫砂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谋求创新是其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与时俱进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加强法律意识,保护紫砂方面的知识产权权益。只有如此,紫砂制作手艺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生的感知、感悟,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才能使紫砂壶在沉淀历史的同时不断勃发生机!
参考文献:
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紫砂文化与艺术》
紫砂文化研究会《周志君鲍燕平紫砂作品集》
收藏界《中国名家紫砂》
上海文汇出版社《紫砂春秋》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周志君,工艺美术师,1965年生于宜兴,祖辈从事陶瓷手工业,自小耳濡目染制陶工艺。86年进紫砂工艺厂,受其岳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的艺术指点和影响,很快地掌握了紫砂陶制作技巧,并打下了扎实的紫砂陶制作功底,擅长紫砂壶造型设计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