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款鎏金铜毗卢瓦巴像
毗卢瓦巴是佛教密宗的大成就者,曾与酒店老板打赌,将太阳定于空中。铜像选取定住太阳的一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像通体涂有金漆,座底下沿涂敷硃砂。通常金漆多用于汉地,由此推测,此像是赐予驻锡北京(或南京)的藏传佛教领袖。鎏金铜毗卢瓦巴像,是永乐佛造像中最具艺术魅力的典范之作,存世仅见三尊,另两尊分别收藏于布达拉宫和首都博物馆。
明永乐款鎏金铜文殊菩萨像
文殊菩萨头部方圆周正,面颊丰盈,眼睑微垂,眼梢上扬,上眼睑线条略平,下眼睑有向上弯曲的弧度,嘴角向内含得很深,笑意盎然,这一面容的风格,是永乐内廷造像的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明永乐款鎏金铜金刚撅
金刚橛,藏文名普巴,原指用以固定帐篷的桩子,其演变为法器。握柄由对称的一组图案构成,即上部为“汉式凸结”,下部有一圈莲瓣。在其中一莲瓣中阴线刻“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款。“汉式凸结”,借用汉式的编织物图案。这件法器上部为铜鎏金,三棱杵的刃部用“天铁”锻造,滑动的卷蛇鎏金,由于工艺复杂,制造及存世数量很少,即使在明代宫廷,供为珍贵法物。
明永乐铜错金银护摩勺
护摩勺为佛教密宗护摩法的法器。护摩法,又作护魔,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火神阿耆尼祭祀。佛教密宗修行者成为正式的弘法高僧之前,必须修习护摩法。护摩勺一般有大小二件,大勺称注勺,用于将供物注入炉中;小勺称泻勺,祭勺,用于将苏油等供物泻入大勺、或直接泻入炉中。
2006秋季艺术拍卖结束了第一轮的角逐,香港和北京拍卖成交显示,近现代书画市场继续冷却。从去年吹起的“泡沫论”,已经大幅压低书画拍卖价格,成交率仍在50%以下。与之相反,“皇家”一门独盛。最为震惊藏界的是苏富比“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拍”中,16尊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宫廷御制的藏传佛像,总成交3亿港币。
明代佛像的拍卖天价,首创于2004年秋季。一尊十五世纪大威德明王鎏金铜像,佳士德拍出1800万港币。有内地藏家敏感地意识尚处于低价区的明代永宣宫廷佛教造像,将有一轮惊世骇俗的行情。开始堆积筹码,悄然吸纳永乐时期的宫廷造像,以期形成可以拉动价格的收藏规模。
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受“投资”舆论引导,超越历史和审美价值。永乐造像代表了明代宫廷工艺的顶尖水平和奢侈精神,合金铜的冶铸工艺的高度成熟,结束了持续三千年代表宗法传统的青铜时代。由于永宣佛像包涵复杂深晦的藏传佛教的法理和仪轨,投机资金踌躇于“佛门”之前,以至宫廷鎏金造像始终处于拍卖焦点之外。
2001年佳士德拍卖的永乐御制鎏金铜释迦牟尼佛,227万港币成交,国内反应冷淡,崇源拍卖的永乐御制鎏金铜佛以90万元落槌,显示买气低迷。2003年,拍卖资金汹涌地向书画市场,在拍卖圈内形成漩涡状盘升。这一年,藏界传言伦敦知名古董藏界史匹曼的收藏、即苏富比拍卖的“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拍”的十六尊造像,欲以6000万元人民币出让,国内藏界惊为天价。同年,拍卖的永乐鎏金铜佛像,仅253万元成交,与欧洲藏家的期望,相距甚远。
佛的身价陡然窜升,直接缘由近现代书画市场的骤冷。近代现书画的拍卖资金,占市场总量的七成以上。经历近现代书画持续一年的冷却,投资资金依据寻租规律,自然而然地流向具有升值或保值的领域。继当代油画强劲发力上涨,佛造像创出天价。苏富比拍卖之前,国内的永宣造像仍徘徊于百万元,史匹曼收藏的“释迦牟尼像”拍卖超过一亿港币,为明代永宣宫廷造像的市场价格,拉出一个巨大的上涨空间。
永乐皇帝为应付众多封赏,旨命御用监制作形制丰富的佛像和法器,作为中央政府赋予的权力象征,赏赐川、藏、青以及京师的僧俗领袖。在永乐御用监佛作,组成了一个汇集中原、藏地和尼泊尔工匠的精英阵容,摆脱中国式的“圣贤形象”,构样翻新地铸成独特的“宫廷样貌”。
未来的永宣佛像是否会趁热上冲,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