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香港苏富比两场当代艺术春季拍卖“20世纪当代中国艺术”和“当代亚洲艺术”先后拉开了帷幕,创下了高达4亿港元的成交额。早前一天,“尤伦斯当代艺术收藏: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拍卖专场上,尤伦斯私人收藏的106件作品一拍而空,总成交价为4.27亿港元。其中,张晓刚的三联作《生生息息之爱》以7906万港元刷新了世界上最贵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
中国当代艺术品,在尤伦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收藏之时,曾经不为主流艺术品投资者所看好,如今却在拍卖中屡创新高,中国当代艺术是否迎来了自己的春天?高价之下的当代艺术品,其中到底蕴含了多少价值?
张晓刚两画作拍出逾亿元
4月4日,香港苏富比春拍“当代亚洲艺术”专场上,汇集了来自中国,日本及韩国的近代艺术作品共153件,其中包括现代绘画、雕塑设计和多媒体装置等。拍卖最终以1.67 亿港元收官,高于预估的1.21万港元,成交率71.2%。其中,张晓刚创作于1995年的《血缘——大家庭》作品拍出了5666万港元的高价,远高于其估价3500万至4000万港元。早前一天,在“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专场上,张晓刚的三联作《生生息息之爱》以7906万港元成交,刷新了世界上最贵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
2008年6月,曾梵志的作品《面具系列1996No.6》在香港佳士拍出了7536.75万港元,在本次苏富比春拍之前,他的这幅作品曾经是世界上最贵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不过,曾梵志在本次拍卖中也不寂寞,他创作于2001年的《无题十一号》,以高于估价2倍左右的1074万港元价格成交。
张晓刚是如何做到世界最贵的?曾经有评论家说,当代艺术市场的话语主导权仍然掌握在西方手中,当政治性成为作品中最强烈的符号时,张晓刚的作品受到青睐并不奇怪。“政治波普”是外界赋予张晓刚的称号,他的画作具有非常独特的政治性,画中人物具有六七十年代中国人所特有的表征,对曾经生活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来说,足以唤起他们的共同回忆。《血缘——大家庭》是张晓刚早期作品中的成熟之作,他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作品,与其家庭的特殊经历有关。因为母亲曾患过精神疾病,他的家庭合影拘谨而不自然,并不像一般家庭的合影照片,这种特殊的精神氛围在其画作中也得以体现。“我总觉得,艺术首先应当是个人的,然后才是公共的。对我而言,艺术首先是体验式的。”张晓刚曾这么描绘他眼中的艺术。
在另一场苏富比春拍专场上,抽象画成了全场瞩目的焦点。4月4日举行的“20世纪当代中国艺术”专场,聚集了中国现代抽象画和中国当代雕塑共119件藏品。拍卖前预估价为1.17亿港元,实际成交价约2.36亿港元。成交率高达89%。其中,朱德群的《冬之灵感》以2866万港元成交,跃居全场成交的最高价。赵无极的作品《兰德斯之松》则以7倍于估价的价格成交,收于2300万港元。
尤伦斯抛售或因价格有泡沫
盖伊·尤伦斯的名字在收藏界无人不知。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他开始有目的地收藏中国艺术品,至今累计已将近2000件,其中80%为当代艺术作品,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张晓刚等中国一线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都囊括在内,尤伦斯是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数量最多、最重要的国外藏家。不过,最近他却做出一项令收藏界猜疑众多的决定:抛售中国当代艺术品。4月3日晚,苏富比春拍上举行名为“尤伦斯当代艺术收藏: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的专场,拍卖106件尤伦斯珍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
作为今年苏富比春拍的首场,4月3日晚的“尤伦斯当代艺术收藏: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迎来了开门红。专场推出的106件拍品,总估价为1至1.3亿港元,全部拍品均于当晚成功售出,总成交价为4.27亿港元。除了《生生息息之爱》,张晓刚的《血缘系列:陈为民》以2306万港元成交,张培力的《X?No.3》以2306万港元成交。张培力、王广义、耿建翌等当代艺术家的画作也都创下个人作品世界拍卖纪录,苏富比当代亚洲艺术部主管林家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08年以来当代中国艺术作品的拍卖成绩一般,很多人对市场的信心不足,这场拍卖会无疑为当代中国艺术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
可是,尤伦斯为什么要抛售手中的当代艺术品?他的举动引起了收藏界的普遍疑惑。有人说,尤伦斯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泡沫太大了,连尤伦斯都玩不下去了。2月12日,他曾对美国《艺术新闻报》说,中国艺术不好玩了,要去关注印度艺术。在尤伦斯关注、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年代,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因此尤伦斯也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幕后推手之一。除了这次的拍卖专场,尤伦斯还委托北京保利在今年春拍中再拍卖36件至40件藏品,他还计划出售手中剩余的1000多件中国当代艺术品。
独立策展人、美术批评家冯博一昨天在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尤伦斯对中国艺术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他退出中国市场一定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不能夸大地看待这个现象。不过也有可能是,他确实考虑到中国艺术品市场所面临的不规范、炒作和泡沫的问题。
艺术价值≠市场价格
天价般的拍卖价格,是否能与作品的艺术价值画等号?冯博一说,就张晓刚的《生生息息之爱》而言,这幅画代表了他早期实验性和尝试性的创作阶段,也是他在形成成熟风格之前的摸索作品。冯博一说,《生生息息之爱》带有西南地区的民间文化特征,和张晓刚后期的作品风格迥异,相对风格化之后的作品更有价值,但并不意味着后来的作品没有价值。不过,张晓刚的创作风格一直在变化,很多艺术家的风格确定后,其作品也就有点“复制”的味道了,但张晓刚不存在这个问题。
冯博一认为衡量艺术作品标准不只是卖得好,重要的还有画家艺术创作的脉络——实验探索性、艺术观念、作品与传统之间关系、以及与当代文化生态的关系等等。“不能说最高价就代表了成就最高,艺术市场与艺术创作并不是正比例关系。未必卖得好,就越有艺术价值。卖得好只能说明作品被市场认可,艺术拍卖价格的高低不是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
不过,冯博一对中国艺术品市场还是比较乐观的。他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过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刚刚起步,我们不能要求它做到非常规范。西方的市场比较成熟,我们可以有所借鉴,做得起点更高一点,在发展当中慢慢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