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尤伦斯又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品将在秋拍中集体出货。
“最后的拍卖”:
天价王之外还有什么
今年4月,《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收藏: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的105件作品全部成交,成交价超出预估价1.3亿港元3倍多,达到4.27亿港元。该场拍卖还刷新了张晓刚、张培力、耿建翌、余友涵等几位艺术家个人世界拍卖纪录。
秋拍尤伦斯专场,以“蜕变——当代中国艺术的革新与演化”为名,拍卖92件作品,略低于春拍,整体估计逾7700万港元。一年内将197件作品集体出货,对此尤伦斯表态:“这次是本人最后一次公开拍卖藏品。”按照最保守的估算,尤伦斯在中国当代艺术板块的投资收益至少为5.04亿港元。
收回5亿多港元的尤伦斯,是否会像20多年前对星星美展和“85新潮”中投资启蒙阶段的中国当代艺术一样,在印度当代艺术里捞一票?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不大,因为印度艺术品成为西方藏家的一个收藏方向已经有较长一段时间了,尤伦斯不是印度艺术品的“哥伦布”。相反,“蜕变”专场给“看热闹”者的启示是,中国当代艺术,除了四大天价王——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还有一些易被忽视的板块,如新媒体艺术、前卫美术运动,而其学术和收藏的隐性价值正沉淀在其中。
新媒体艺术:
“天上人间”《洗手间》估价7万港元起
自“85新潮”以来,中国录像艺术迅速由杭州扩散到全国,成为重要的艺术创作媒介,以及重要行为演出的记录。
上海油画雕塑院常务副院长肖谷认为,对艺术家来说,各种影像设备和软件,好比是画笔、画布、颜料,所以人们也称影像艺术为“新媒体艺术”。但影像艺术家不会被动地记录和展现现实,而会尽情加入自己的想象和思考去创作,可能使新闻、戏剧和游戏之间的分界线模糊不清,使之具有别样的生命形式。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敏感的艺术家在电视开始进入中国普通家庭时,就意识到一个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艺术样式已诞生。
作为影像艺术的一部分,录像艺术在国内近年的收藏和拍卖市场,远未形成独立的板块。2011年春拍中,香港苏富比曾拍出几件亚洲当代艺术新媒体作品,但数量有限。今年秋拍中,尤伦斯将出手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中,包括了数件20世纪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性录像作品,这或将成为艺术市场检验中国当代艺术新媒体题材的一次尝试。
尤伦斯录像收藏中,包括中国录像艺术先驱邱志杰(1969年生)的作品《唐诗十首》(1999年),林一林的行为演出录像作品《安全度过林和路》(1995年)和女性艺术家崔岫闻(微博)的《洗手间》(2000年),《洗》作把摄像机置于著名夜总会“天上人间”女厕镜前,记录中国经济起飞下,一代夜总会女子众生相:整理内衣、补妆、弄发、数钱等,反映社会高速发展下女性形象的变化。该作的估价为7万~9万港元,林一林的《安》估价为8万~12万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