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很少在作品上留下创作年代,但依据画风基本上可以确定本幅属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的秋景系列(类似作品可参见上海美术馆(微博)所藏估定为60年代初的《溪流》,见《林风眠之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第180页)。人所共知,林风眠五、六十年代的这一阶段作品大多由画家亲手毁于文革初起时期,保留下来的极少。此作为1978年林氏亲自带往香港的几十件作品中的一件,后转交其义女冯叶保管,流传有绪,是极为罕见而珍贵的历史见证,其价值如何估量都是不为过的。
画面带有林风眠彩墨创作成熟时期山水题材的典型特征。构图上,在正方形的平面里借鉴传统的平远构图,景物层层叠叠地深入,同时又具备以横向展开的趋势,均衡中不乏张力,透视基本符合焦点透视的要求,空间关系是一种融合中西而更接近西式的林氏格局。用色上,远景主要为黑到灰的调子,又在局部使用了白粉,中景则以鲜明的中黄、柠檬黄来与绿、灰绿以及黑瓦、灰墙对比。近景的坡岸和水中倒影都用弱化的灰绿调子来衬托。而铺陈技巧上,色彩均是层层堆积出来,特别是黄色到绿色树叶的渐变,巧妙地传达出黄昏时分斜射光线的亮丽与角度,远景的白色同样表现了层叠烟岚对光的反射,近景的细碎的笔触,也很好地突出了主次关系。而房屋墙壁的灰色,处在树荫下,在暗调中又保持一定的亮度,控制地极为微妙,门内的栅栏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细节。总之,林风眠以深厚的功力,将整个画面的空间、明暗、主次关系都把握在动态的和谐之中,突出地反映出他的个人风格与改造中国传统水墨所达到的境界。
据林风眠的学生苏天赐回忆,这一系列秋景作品得之于1953年林氏的天平山之行,是他“新风景”创作的成果。郎绍君联系画家当时的处境指出:“50年代到60年代中,林风眠经济条件转好,生活安定,先后参加了两次全国文代会,又出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首次在上海、北京和香港举办了个展,并受到观者空前的欢迎。50年代初以来的压抑心情转而为明朗和愉悦,以灿烂为主调的秋景系列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与心境下出现的。”从本幅呈现出的氛围来体味,似乎并非如此单纯,其神秘、沉郁的调子,看起来孕育着动荡、危机和巨变,其一言难尽的复杂性很难简单归纳。不论如何,此画作为反映60年代林氏风景典型风格的重要资料,值得我们仔细体味与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