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西泠春拍 黄慎《湖山十二景》设色纸本 册页(十六页) 1735年作 扉页:坐看云起。钤印:黄慎(朱) 恭寿(白)
“一年一度花上市,眼底扬州十二春”。康熙五十八年,黄慎定居扬州,先后寓居李氏三山草庐、杨倬云刻竹草堂、杨星嵝双松堂以及美成草堂,以书画扬名,雍正五年时将母亲接到扬州奉养,但老人思乡心切,至雍正十三年的春天,黄慎携母返回福建宁化老家,结束了在扬州生活的十二载,当其再次回到扬州时,已是十余年之后的事了。
黄慎《湖山十二景》册页正是雍正十三年(1735年)返乡途中所作,为曹氏求自谦斋旧藏。这本共十六帧的册页,今函套保存完好,将于5月3日下午13:30在杭州世贸君澜大饭店举槌。前四帧分别书草体“坐”、“看”、“云”、“起”四字,后十二帧绘有山水小景,并题诗。
“坐看云起”摘自王维诗《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句,无论王维归隐的实情如何,在后世文人的心中,其诗篇中远离尘嚣、超拔俗世的情怀依然是个华美的愿望。对于黄慎而言,亦何尝不是偷得的浮生,可以暂时忘却生计之忧,节取此四字作扉页,此册中之意即可神会。
十二帧小景各有风韵。第一帧雨中烟树、秦楼半掩,只逸笔滃染,氤氲仿佛间流出画外。
第二帧写秦淮河岸的行船,正值秋风萧瑟的霜砧时节,行船孤影一只在画幅中心,且正面描绘,与第十帧类似。
第三帧描绘追忆中的青山旧居,道出对无虞的渔樵生涯的殷羡,但所运笔法并不细腻柔和,仞崖和江滩皆为疾笔勾勒,草书之法内有筋骨,率意恣肆,非程序皴法可以类别。
第四帧中江岸并置两块巨石,对应湖中一对帆舟,两石造型几近相同,前者稍加渲染,而后者仅淡墨勾勒。从这帧看来,黄慎的构图极其大胆,不循常矩,怪则怪矣,却称得上剑走偏锋,未失毫厘诗意。其“怪”处尤其体现在第九帧,题诗内容为“隋苑迷楼起昔时,六朝陈迹海鸥知。画船载得雷塘雨,收拾湖山入小诗”,但画面中既不见苑楼,亦不见画船,更不见六朝陈迹,仅有怪诞的石山,曝露的石阶替代了掩映曲折的小径,山顶突兀地生出些许树木,现出楼阁一角,伛偻前行的老者背负了宫破国亡的哀伤。
第十一帧中树的画法更为典范,狂纵纷披,而不悖形法,如铁画银钩。其擅写江天寥廓,云水旷朗的空潆之境,好友板桥曾赞曰: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情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据册尾题识可知,此册确为雍正十三年(1735)所作。黄慎在第十二帧自题诗一首并叙述了作画缘由,其在返乡途中,过鄱阳湖,有感烟云出没,忆起一首
杜甫的题画诗《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而作此册,原诗大致如此,“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松半江水”。骤离扬州的黄慎对吴松的人情景致,是有许多不舍在其中的,扬子江畔的送别情形依依在心,但即将归返故土的心境又间杂着混沌,“归到宁阳如有问,疲驴破帽过年年”,近乡情怯的黄慎不免戏谑,扬州的生活不过潦倒不堪。黄慎虽以鬻画为生,然此册运以真情,笔法精湛,诗画双绝,非一般所鬻之画可比,实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