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专门就现当代艺术品市场的运作机制问题走访了这位资深策展人。
《华夏时报》:如何评估一幅画作的价值?
张海涛:一幅画作的价格包含几个方面,但作品本身的价值是最重要的。对一个作品本身进行价值判断,总体有几个方面:1、察看个人作品的脉络;2、察看个人作品在艺术史中的脉络;3、他是否有新的语言;4、他个人对生存环境有没有独特的感受,有没有区别于普通人、独立于意识形态和商业的敏锐体验。
简单说来,就是看画家有没有新的感觉和新的语言。两者选其一。
《华夏时报》:画廊在整个艺术品市场的运作机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张海涛:一个艺术作品,出现在画廊和拍卖机构的时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画廊的对艺术品鉴的敏锐度。而这种敏锐度很难用文字去解说,好的作品进入画廊体系,就会造成良性的市场。反过来说,不好的作品,趋向流行化的作品,进入画廊体系,就会以商业原则来代替艺术原则。这些不具有独立性的判断会误导市场,干扰艺术家的创作。因此好的画廊和收藏家需要独立性,具有敏锐的价值判断,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可以通过批评家和策展人来推荐,这个很重要,一个画廊老板在没有价值判断的情况下,跟着利润、风潮走的话,就是商业行为了。
《华夏时报》:一直以来,策展力量的薄弱是艺术市场的一个瓶颈,策展人自身对此是否也负有责任?
张海涛:策展人非专业化是个大问题。专业性是要建立在学识、经验、敏锐的感觉等等因素上的。策展人和艺术家有相似的地方就是敏锐,不同的是,策展人比较着重整体,用整体的眼光进行判断。策展人的生存是个问题。现在的策展人,一个是在机构里上班,例如美术馆、画廊;一个是独立的自由策展人,这样的策展人就得靠自己挣饭吃,有影响还可以,没有影响就很困难。连策展费怎么拿,不仅业外人士不清楚,即便圈内也没形成一个各方认同的规则。你从赞助中拿多少合适,卖出画之后,怎么提成,提多少,都没有谱,迄今没有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
《华夏时报》:真正的收藏家除了财富之外,还应该拥有什么?
张海涛:必须懂艺术,了解艺术史并且对当下精神状态非常敏锐。像画家通过画作一样,收藏家通过好的判断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好的收藏家可以帮助艺术家走到前台,好的收藏家作为一个整体,通过自己的选择,实际收藏了一个时代。每个时代都有新的精神面貌和新的感受,收藏家能否对此有敏锐的判断,是衡量其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