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品”虽然五花八门,但真正称得上是古玩的也就几十枚外圆内方的古铜钱,其余皆为现代藏品:明信片、贺年卡、香烟盒、鹅卵石、扑克牌、邮票以及第三套人民币等。上世纪70年代末,我记事时,村子里几户“地主”家中都或多或少地藏着古代人使用过的东西。去小伙伴家的木楼上捉迷藏时,随便跟小主人讨一份古代人用过的小东西是不成问题的。记得,在一个姓宁的人家玩时,他家新房子的正堂中堆着从老屋拆下来的明末“老鼠梁”(一米长、造型像老鼠且雕刻了龙图像的屋梁)、画着“美女”的木板等,宁大伯对我说,你喜欢什么就自己拿。当时,我不仅对那些黑不溜秋的木头没兴趣,甚至对宁大妈塞在我手中的一截小玉片,也视为老旧残败之物,拿回家扔到桌上就再没理它。当时的心态确如董桥在《故事》中所言:“年少时总是很疑惑,破旧之物,理当弃之敝屣……”而现在却为之惋惜。为什么这样?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当初若留下或要下一件“破旧之物”,现今至少也平白无故地赚过千百八十元的。
时至今日,为何以前对别人白送“宝贝”都不屑一顾的我,居然也有收藏的冲动。扪心自问,每次收藏了一件自认为值得珍藏的东西,我默默地问自己:这玩意儿值多少钱啊?例如,母亲给了一套1980年出版发行的全套人民币,其中还有10多张“62版”的“绿二角人民币”。有次,饭局上吹牛,被朋友的朋友“盯”上,便出20元一张的“高价”让我至少给他两张62版“绿二角”。我第一次以收藏不是卖钱拒绝,他仍不依不饶。迫不得已,便以母亲包的压岁钱为由彻底拒绝。其实,我彻底拒绝的底气,就是来自于网络上“专家们”称62版“绿二角”升值空间大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搞点收藏已彻底背离了收藏的本意。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按最传统的认知,文物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每一件文物都是一种载体,人们通过它,可以看到产生它的时代的政治军事的走向、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审美趋势、民风民俗流变……当然,也可以用来把玩鉴赏,让不同时代的人通过时空隧道做精神层面的交流,从而生发出更深刻更丰富的关于生命关于哲学的感慨。可是,放眼今天鱼龙混杂的收藏市场,还有几个人是按这样的价值观来搜求古玩等文物的呢?这也不能怪我见钱眼开了吧。
正像真正收藏家们所言,现在的收藏已变成一种时尚的游戏、一场披挂传统反传统的“金钱秀”。按理说,时尚的核心在一个“尚”字,而尚有“上”“崇尚”“方向”等意思。可眼下的社会,在“娱乐至死”大旗的蛊惑下,“时尚”却变成了“新颖、别样、潮流、金钱”等的代名词,什么“意义”“价值”“历史”“艺术”统统见鬼去吧。收藏成为一种时尚的游戏后,什么“文化”“人文”“情操”“哲学”等全被“过滤”了,进入的门槛也就自然而然削为平地了,故而人人都以“盛世收藏”的名义义无反顾地搞起收藏来。可是,除了谈论值多少钱,又有多少人能对一件文物的“来龙去脉”及哲学意义说得头头是道、令人信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