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标作用不再
香港苏富比(微博)2012 春拍
成交率:87%
总成交:HKD 2,464,855,830
书画占总成交额 18.6%
古董珍玩:37.6%
油画当代艺术( 除东南亚艺术外):18.6%
其它:25.2%
香港苏富比2011 秋拍
成交率:86%
总成交:HKD 3,209,721,000
书画占:22%
古董珍玩:29%
油画当代艺术( 除东南亚艺术外):21%
其它:28%
在香港苏富比、佳士得的拍场,显然古董珍玩类的拍品所占比重更大,而书画始终保持在300 到400 件左右,市场不好的时候如此,市场火爆,近乎供不应求的情况之下亦如此,且大部分书画拍品的估价都纷纷采取低估价策略。
香港艺术市场同样伴随大陆市场崛起
提起作为艺术品市场主体的拍卖业,即使是对市场一无所知的普通大众大多也能叫上苏富比、佳士得这两家公司的名字,能被不少人用“寡头”一词来形容,自然是有其独到的地方。这两家公司分别成立于1741 年和1766 年,掐指算来也有将近250 年的历史,人们常说的百年老店大抵也不过如此了。在这两百多年的艺术品市场发展中,一度九成左右的全球文物拍卖总额足以让这两家公司的名字成为“拍卖”的代名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维持着美国与欧洲双雄争霸的局面,直到上世纪末尾亚洲拍卖业崭露头角。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产业也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避免的就对艺术品市场的统治力进行了再分配。亚洲收藏家和买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一掷千金的豪气将亚洲,特别是将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提升到了其他市场望尘莫及的水瓶。据Artprice 统计的数据,就去年而言,中国连续第二年登上了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冠军的宝座,虽然中国市场艺术品的交易量仅占到了全球总量的10.8%,但交易额47.9 亿美元却占到了全球的41.4%。在中国如此强劲的增长之下,不仅内地本土的拍卖业蓬勃发展,同样使香港成为了苏富比、佳士得继纽约和伦敦之后的第三大市场,可以预见的是虽然纽约和伦敦的市场依保持着老牌公司特有的气场和活力,但不可否认他们的市场份额正在一点点流失,2011 年苏富比和佳士得总成交额占到了全球的47%,这与2010 年的73% 相去甚远,显然亚洲各拍卖行的崛起,特别是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崛起分流了拍卖市场的不少业务。凭借着亚洲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苏富比、佳士得在香港的业务比重也日益增加。以刚刚结束春拍的香港苏富比为例,在中国拍卖也刚刚起步的九十年代,当时的亚洲、特别是中国还没有形成像现在对艺术品如此求贤若渴的环境,1996 年当时香港苏富比上拍了750 件拍品,成交482 件,总成交额则达到了6140.97万港币。其中中国近现代书画182 件,成交率78%,成交1360.15 万港币。瓷器、玉器则上拍了305 件拍品,成交4042.88 万港币,成交率则只有53.7%。虽然6000 多万港币在今天看来近乎不值一提,想必一幅出处来源清晰的齐白石、张大千精品便不止这个价钱,但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1994 年,北京翰海的收场拍卖也只有3000 多万人民币而已,按照当时的汇率,人民币比起港币似乎还要低了不少。结束20 世纪进入千禧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总体来看依旧是风平浪静,2000 年中国嘉德(微博)春拍上拍1190 件拍品,成交700 件,成交额5137.43万人民币。同年香港苏富比2000 年春拍上拍550 件拍品,成交301 件,成交额1.67 亿港币。进入2005 年,这个年份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说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原本波澜不惊的艺术市场因为保利、匡时、西泠这些新公司的成立而产生了一丝波澜,这些如今的龙头公司,当年的拍坛新人,在成立之初就冲击着拍坛旧有的格局,给市场带来了极大的活力。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内地的拍卖行情一路走高,果然是有了竞争才有动力。加上2003 年的“非典”等原因,“非典”后重启的艺术市场,书画版块呈现跳跃式的市场增长,无疑不反映着人们对于艺术品旺盛的市场需求。中国嘉德2005年春季拍卖会,上拍5449 件,成交4359 件,总成交额则达到了6 亿人民币,短短五年时间,成交额从5000 万飙升到6 亿,十倍的增长无疑说明了这个市场的活力。同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上拍525 件,成交418 件,成交额4.48亿港币,同样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
从风向标到参考性不大
2005 年开启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第一个跳跃式的增长,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大陆艺术品市场与香港市场联系得越发紧密。苏富比、佳士得作为国际大公司,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吸引了不少买家纷纷前往香港参拍。内地人前往香港参拍,而港台不少藏家买家和艺术品经济人也来到大陆拍场购买艺术品,加上内地艺术品市场建立以来,采取了与国际接轨的春秋大拍制,所以每季最早举行拍卖的苏富比就被人们当作了每年市场行情的风向标。苏富比每年的春秋两季大拍牵动着内地不少拍坛大佬的心,拍得好,预示着市场买气依旧,需求旺盛,则接下来内地的拍卖自然也就红红火火。拍场上你争我夺,再出现几个“天价”级别的拍品,无疑就更加激发人们的肾上腺素了。假如苏富比拍得不好或者一般,内地的拍场就会纷纷采取措施,降低估价,减少拍品数量等工作就会陆续展开,买东西的藏家似乎也会格外谨慎,“追涨不追跌”这一国人在股票市场充分发扬的风格,也在艺术品市场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2010 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更是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不管用词准确与否,当年在媒体上占尽版面都是“亿元时代”的字样,这个颇为“唬人”的词语最早出自何处,小编无从考证,但却清晰的告诉人们当年的市场是如何的火爆。由于市场的火爆,内地拍卖的规模不断扩大,香港拍场对于内地拍场的参考性就变得可有可无了。与大陆拍场书画占到了近乎7 成的统治地位不同,在香港苏富比、佳士得的拍场,显然古董珍玩类的拍品所占比重更大,而书画始终保持在300 到400 件左右,市场不好的时候如此,市场火爆,近乎供不应求的情况之下亦如此,且大部分书画拍品的估价都纷纷采取低估价策略,这与大陆拍场的发展模式显然已经不再合拍,孰优孰略暂且不提,苏富比拍场对于内地的风向标作用日益减少却是事实,毕竟苏富比走的是全球路线,古董珍玩作为能够在国际平台流通的艺术品显然更受他们的重视,另外就买家群体来说,香港苏富比有一批台湾、香港甚至东南亚地区的固定藏家,只在香港苏富比买东西,而且比例不小,所以因为买家群体的区别,香港与内地的市场必然也有很大的不同,香港苏富比春拍就显得参考性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