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出于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看好,佩斯、高古轩、白立方等欧美画廊纷纷进驻北京、香港等地,以获得更多藏家资源。同时,许多中国本土画廊也纷纷在国内开起了分店。美丽道画廊董事长沈桂林认为,由于中国当代艺术起步较晚,很多藏家目前处于买家的一锤子买卖状态,收藏一幅作品后便急于出手,因此画廊在藏家群体的培育期中,应该以会员制的方式让藏家更多接触和了解艺术,转“倒”为“藏”。
商报:您早年在政府机构工作,后来下海经商并取得成功,最初是如何进入艺术行业发展的,您认为目前艺术产业是一个怎样的状况?
沈桂林:我是一个有文艺情结的人,当年也是写诗的文学青年。工作多年后,我开始下海做企业,刚开始经营是典当行,2004年开始做拍卖,现在是海南省拍卖行业协会会长和收藏家协会会长。
我认为中国经济飞跃式的发展,必然带动文化和精神的需求,这方面的市场会越来越大。人们在满足各种物质需求后,会将关注点转向艺术品。例如我现在经营的美丽道艺术机构,做了很多文化艺术活动,在当地文化界起到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也获得了认可,进驻北京则是到更大的平台发展,同时与优秀艺术家、艺术推手、批评家等专业人士一起推动艺术发展。让艺术改变生活,让文化创造价值,这是我个人事业的终极目标。
商报:您先后在海南、北京经营艺术机构,对两地的艺术生态和市场的差别有怎样的体会?
沈桂林:海南毕竟是区域性市场,而北京是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市场在北京、艺术家在北京、推广人才在北京,相关艺术策展人、评论家也集中在北京,在这里发展相比更有前景。立足北京后还有更多的机会把优秀的艺术家向国际推广。
商报:您提出要以“艺术俱乐部”的模式推进连锁画廊的发展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沈桂林:最初经营艺术中心的几年,展览开幕后留不住藏家,因此我认为艺术机构应该有一个俱乐部的形式,让空间成为一个交流场所,让藏家、艺术爱好者可以休息、交流、互动。同时,也为艺术家、收藏家和各界人士提供一个交流、交友的平台,这无疑也增加了更多的商机。
当然,画廊还是以举办展览为主,并且我们以当代艺术界创作经典绘画作品的艺术家合作,这种经典作品是市场、学术、专家、观众同时认可的标准。例如,此前举办的艺术家郭润文展览和即将举办的艺术家冷军的展览等。展览之外,我们也举办各种VIP高端客户的沙龙活动,邀请全国各地有影响的收藏家、企业家、金融家等欣赏作品,让大家了解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市场和文化发展趋势,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展览的影响持续化、社会化。这样做可能会比单独的办画展更好,这种“延伸服务”,让藏家能够留下来,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商报:经营这样针对高端人群的俱乐部是否会将公众拒之门外?
沈桂林:我们不拒绝任何人群。北京的展览空间一层做定期的主题展;二层是会客的场所,也有我们长期合作的艺术家的作品展示,都是对公众开放的,并且有工作人员做讲解。
商报:在您看来,艺术俱乐部与当下出现的众多高端会所有哪些区别?
沈桂林:这几年各种会所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形成了会所文化,是精英群体的一种聚会和交流。这些会所更多的作用还是给客户提供一个社交的场所。我们会对会员和客户进行针对性服务,比如两至三周做一次讲座,包括艺术品的欣赏、收藏和投资。
商报:您觉得画廊连锁化对当下的艺术环境有着怎样的意义?
沈桂林:连锁画廊其实是一个文化产业的概念。一个专业画廊,可能在学术上做得很高,但是在产业化、市场推广上可能有一些局限性。选择连锁的形式,更多是出于文化传播上的考虑,不只是为了扩大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