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落幕的嘉德四季拍卖钟表拍卖专场上,一只2006年海鸥手表集团生产的18K玫瑰金壳双飞返陀飞轮男表以7.48万元成交。而在去年的拍卖会上,同样是这个牌子陀飞轮18K玫瑰金表的成交价是5.28万元。在2004年12月,中国嘉德举行的钟表相机拍卖会上,1996年北京手表厂试制成功的陀飞轮手表,以30800元成交。当代国产手表的高价成交,显示出“现玩”投资市场成交日趋火爆的一个缩影。
“现玩”是近年来收藏界崛起的一个新品种,其与古玩相对应,指那些解放后创作的各种工艺品。国产名表只是“现玩”领域中的“沧海一粟”,像现代瓷板、漆雕、竹雕、景泰蓝等,都是其中的主力品种。
在2002年上海崇源的秋拍中,“文革”时期章文超仿刘春华原作《毛主席去安源》的瓷板画,估价12万至18万元,成交价为51.7万元;上世纪60年代张松茂绘制的瓷板画《农家乐》,估价8000至10000元,成交价为18.7万元;2004年北京荣宝春拍中,集中推出了一批当代名家陶瓷,有陈佩秋、张桂铭、王镛等名家的陶瓷作品,共22件。结果除了一件流标外,全部拍出,最高的价格超过了10万元,绝大多成交价在1万——4万元之间。海派名家陈佩秋的《青绿山水瓷板》成交价为12.1万元。名家瓷绘不可能批量生产,只能一个一个的手工制作,有时尽管画家们画得很满意,甚至得意忘形,但出窑后常会碰上各种毛病,比如不是釉色太淡,就是瓷坯炸裂,满意的并不多,有时甚至会全功尽弃,血本无归。所以,独一无二的稀缺性决定了名家陶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正所谓“物以稀为贵”。
名家是衡量“现玩”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在2004年12月上海信仁的秋拍中,现代竹刻名家徐秉方的一块留青竹刻“远山松壑图”插屏,估价10万至16万元,成交价为31.9万元。在2004年上海拍卖行的春拍中,1958年张志汤绘制的一只山水人物笔筒,估价5000至7000元,成交价为23100元,像这样的名家,在解放后的景德镇还有许多,如王步、方云峰、汪大沧等等。这些人制作的笔筒、茶壶等物品,目前已经开始逐渐在市场中走强。
除了制作人的名头之外,另外一个衡量“现玩”的标准就是工艺。这个工艺可能是非常难以掌握,像前面提到的陀飞轮手表,但从目前的拍卖市场来看,更受欢迎的是哪些已经失传,或者很难再现的工艺。在上海崇源2004年春拍中,一件现代制作的铜胎剔红雕漆九龙闹海大缸(下图),以220万元的成交价排在陶瓷工艺品专场中的第二位。这件铜胎剔红雕漆龙纹大缸是上世纪70年代末,北京雕漆厂为迎接新中国成立30周年,召集全国数十位工艺美术大师集体创作的一份厚礼。2001年上海APEC会议期间,作为会议的特选陈设器,它被布置在上海科技馆大厅。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雕漆厂的关闭,此项传统工艺也随之失传。这件“现玩”能拍出高价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