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举办的几场古籍书刊拍卖会上,清末出版的诗文集的潜在价值得以显现,这是继清晚期仿宋元精刻本、活字本、红印本后又一显现涨势的藏书品种。
众所周知,影响古籍价格的主要因素包括年代、内容、供需、纸张、印工、开本和流传多少等,由于晚清时期古籍年代近、存世量大,所以大多数藏书者偏重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的古籍,致使清晚期古籍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价位,其潜在价值并没有被人们所认知。
在去年7月份举办的一场拍卖会上,铁保著《梅庵诗钞》4册,清嘉庆十年(1805年)刊本,以5280元成交;奕询著《溪月轩诗集》4册,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刊本,以950元成交;谢元淮撰《养默山房诗稿》4册,清道光刊本,以4180元成交。以上3件拍品皆为白纸,硬体字刻本,单册价格由近年的300元至500元提高至千元上下,可见此类藏品的价值已得到众多藏书者的认知。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籍很多都是清晚期的,尤其以同治、光绪两朝为多。这一时期,社会局势相对稳定,封建专制政权得到暂时的巩固,进入所谓“同光中兴”的历史时期,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领袖倡导下,开始并陆续在全国各地建立官办印刷机构——书局,印刷出版了大量经史书籍和西方科技著作,为重兴民族文化、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加速我国近代化的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也为我们今天的藏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毋庸置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清末刊本认知度的提高,这一时期出版的许多诗集、诗抄将被越来越多的藏家锁定,其潜在的价值也将会得到进一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