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为期三天的由市经委、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金华市首届黄蜡石、萤石雕刻艺术精品展览会在金华博物馆拉开帷幕。当天上午召开的婺州黄蜡石品质论证和命名研讨会上,国家和省地质、宝玉石、工艺美术等行业有关专家聚集一堂,在欣赏了数百件由金华本土出产的石雕艺术品后,不少与会专家对“婺州玉”给予了首肯。
“还真想不到金华的黄蜡石有这么好。”省宝玉石协会会长、原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张盛丰颇为感叹:与地质、矿产打了这么多年交道,看来还是缺乏深入了解。他希望金华黄蜡石雕刻多出精品,以人们喜欢的、响亮的名字———“婺州玉”的身姿,更多地参与到系列“宝玉石”活动中,进一步扩大知名度。
“婺州玉”这个名字百姓喜欢、认可就好
“一个好的名字有利于石农、石商向外推销产品,也有利于政府整合地方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链,并将其作为对外宣传的一个地方名片。”在当天的研讨会上,中国珠宝玉石首饰协会常务副会长史洪岳说,好名字能增加家乡人的自豪感,而当它成为一个载体的时候,对地方旅游、文化等产业发展将带来诸多有利因素。
“只要老百姓喜欢,时间长了,也就约定俗成了。”史洪岳认为,传统的赏石文化,无论是“瘦、皱、镂、透”,还是“形、色、质、纹、韵”,本质上都是从石头原本的面貌进行评判。但石雕艺术品,则有很大不同,它融入了更多的人文思想。“玉琢成器”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尤其是黄蜡石产地多且较为普遍,但正如人要分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一样,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地域与文化的不同。他个人非常认同“婺州玉”这个称谓。 “相对于目前藏友们为金华黄蜡石取的名称中,‘婺州玉’这个名字更为响亮,也更有品位。”张盛丰认为,命名与推广的成效密切相关。有一定的市场认可度和经济效益的好东西,拥有一个统一、响亮的名字更有利于扩大宣传和影响,尤其是外出参展。
“婺州玉”开发提上日程
“摩氏6.5~7的硬度与玉已不相上下。”省第三地质大队副总工章几岩说,前不久,他们对送检的金华黄蜡石样本进行了检测,硬度为摩氏6.5。但不排除金华黄蜡石中有二氧化硅含量更多的可能,如果二氧化硅含量再高,那么硬度将达摩氏7。据介绍,玉从地质成分分析,主要是硅酸盐;黄蜡石主要矿物成分是二氧化硅,两者在比重、硬度上差不多。
“最主要是探测储量问题。”章几岩认为,目前金华黄蜡石多是河道出来的卵石(籽料),对黄蜡石原生矿(山料)的储量方面还是个未知数。不过,从他工作经验看,应该有一定的原生矿资源,否则没有这么多卵石。同时,他指出,金华是全国著名的萤石产区,而伴随着萤石矿,还有许多色泽丰富的伴生矿。“漂亮的石头很多,这为‘玉琢成器’奠定了可能。”
“一个好的工艺品种诞生,离不开业内人士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省宝玉石协会副秘书长王蓓认为,金华黄蜡石的品质、工艺都相当不错,有点出乎意料。当务之急是要像云南“黄龙玉”一般出台一个地方标准,拟定相应在颜色、光泽、透明度、净度、质地、工艺及质量等方面的指标。
首届雕刻班将于明年开班
地域文化、工艺技术等是当天专家讨论的重点。专家普遍认为,工艺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石种的推广空间。“婺州玉”的高端发展,离不开“大师”。
如说起青田石,首先联想到的是雕工。“青田石雕”已经成为一个固有名词。有专家认为,金华已有东阳木雕闻名于世,不乏能工巧匠,如果能培养和造就一批石雕人才,对打响“婺州玉”品牌大有裨益。
“经教育部备案,明年将招收首届珠宝首饰加工与鉴定专业的学生。”金华商业学校校长黄俊说,在国内,珠宝鉴赏、加工专业人才一般都由商业系统培养。目前学校对该行业已经观察了多年,尤其是近几年,黄蜡石产业在金华、衢州等周边区域发展迅猛,但人才相对短缺。经申报,明年该校将正式启动培养该生产领域的雕刻、鉴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