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更加美丽――四川美术书法优秀作品展”是巴蜀画派走向全国的一次重要事件。地震后,我省明确提出了要推广打造巴蜀画派。今年初,《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出台,“巴蜀画派”又被写入其中,足见其重要意义。为此,记者专访了负责推广巴蜀画派工作的省艺术创作交流促进会秘书长、《巴蜀画派》杂志总编辑李杰。
记者:打造巴蜀画派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李杰:从上古的蜀国和巴国,到隋朝的蜀郡和巴郡,历史上四川基本都包括蜀和巴两个主要地域概念,到宋代正式确定“四川”之名,蜀和巴两个地域名基本上就统一在四川的名称之下,直至1997年重庆成为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所以四川文化也叫巴蜀文化,四川画派理应叫做巴蜀画派。
巴蜀历来可谓人才辈出,巴蜀绘画史上也是人才济济,巴蜀画家先后在历史上做出了贡献,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巴蜀绘画始终没有确立属于自己的知名流派,始终是一个遗憾。随着巴蜀文化的再次崛起,巴蜀被世界关注,巴蜀美术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巴蜀打造属于自己的绘画流派显得尤为重要。
记者:在学术界,给巴蜀画派命名叫“巴蜀”还是“西蜀”素有争论,你是怎样看待这一学术问题的?
李杰:巴蜀绘画历史悠久,人才众多,为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巴蜀绘画命名的遗憾今天又被重新拾起,并成为画家群争论的焦点。大家围绕打造“巴蜀画派”还是“西蜀画派”等名称进行激烈的讨论。实际上,“西蜀画派”只代表巴蜀绘画一个时期的繁荣。从巴蜀绘画对中国美术史的贡献来看,“四川画派”显然也不全面。所以“巴蜀画派”名称的确立,可以说既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又尊重了历史的客观性,是非常具有现代性和前瞻性的历史命名。
我们认为,研究、探讨巴蜀画派,只要不违背史实,不牵强附会,纵有某些出入,也是允许的,学术问题存疑比强求统一要好。巴蜀画派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师承关系诸因素,以及人文画理的影响,其它艺术文化相互促进而形成的。当然,后人学习他们的画法,继承巴蜀画派的优良传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使巴蜀画派的画学能延续发展下去,各朝代均还有一批未形成流派的卓有成就的书画高手。因此推广和研究巴蜀画派,对今天来说,既具有借鉴作用,也具有现实意义。
此外,巴蜀画派有着独特的地理文化氛围和风格。它发源于古蜀文明,在隋唐五代时期孕育发展起来,最终在两宋时期达到鼎盛,并一直流传至今。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特色,画家们以婉转细腻的笔法,幽静深远的意境,丰富而秀润的设色,纤细飘逸的线条,描绘了巴蜀别有的地域风情和自然风貌,表现了巴蜀人民坚毅果敢、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其作品多豪放潇洒、厚重精致,简率华丽、空灵深邃,有强烈的个性,令人耳目一新,对当时和后世中国画坛的影响是异常强烈的。
记者:巴蜀画派传达给后人怎样一种文化精神与情怀?
李杰:在巴山蜀水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巴蜀生成一种区域性文化,经过长时期的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心态和精神走向。正因为有了巴蜀古代神话里大禹治水、杜鹃啼血、五丁开山这些充满浪漫色彩的励精图治、革故鼎新的美丽传说,才有了今日改革大潮中四川人民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反过来,在今天四川对外开放、向世界敞开胸怀的时候,仍能依稀听到南方丝路上马帮和商旅留下的艰难跋涉的足音;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表现出来的坚韧、无畏、团结、自信、乐观、感恩以及大难兴邦的气概,在四川几千年的岁月沧桑、天灾人祸、历经劫难中同样能够找到它们的影子。穿过时空的隧道,我们会发现历史总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而每一种文化的昨天和今天之间都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
巴蜀的画家不乏将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尽善尽美的大家,如西蜀的黄荃,现代的陈子庄;更多的是开拓创新型的画家。如北宋的赵昌,现代的张大千、石鲁、冯灌父、蒋兆和、冯建吴、周抡园、李琼久、岑学恭、晏济元等,我们在内心深处向他们表达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