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新艺术推手的“截拳道”(上)》一文中,读者对作为现、当代艺术推手的艺术评论家们有了一定的认知,而对让艺术家“牵肠挂肚”的榜样推手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期行文中,小编继续避轻就重,谈谈长年累月投身艺海的画廊人与策展人,方便读者艺海拾贝。
画廊人
画廊,收藏、陈列或销售美术作品的场所。16世纪,西方贵族们将搜集到的美术作品陈列于府邸的回廊,这是画廊的起源。19世纪后,画廊化身为观众鉴赏美术作品的公开陈列场所,在展览的属性上与美术馆性质基本相同,但一般比美术馆规模小,更有作品或艺术流派的针对性。而随着资本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艺术商品化趋势加强,以专营美术品为业的画商也应运而生,其销售美术品的场所也称画廊。往往,在欧美的许多国家,衡量一个画家的身价不是看他获过什么奖,而是看与他签约的画廊到底是哪一家。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对外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艺术的普及,一些城市相继出现了各类画廊。1981年初,靳尚谊的一幅早期作品《小提琴手》,被香港一家画廊收藏,价格为7000港币。这条消息传遍了整个美术界,一时间,“画廊”这个词带上了光环,唤起了中国画家们心中的梦想,他们隐约感到了从事艺术创作还有另一条出路。但那时候,国内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画廊。
1985年,长期处于地下状态的先锋画家汇聚成一股潮流,开启了中国美术向世界潮流靠拢的大门,画家们也开始渴望有相应的画廊机制来开辟独立的艺术市场。恰在此时,美国哈默画廊的老板哈默夫妇访问中国,带来了陈逸飞在海外由哈默画廊包装成功的消息,这个成功案例极大地刺激了美术界,激发了一大批美术家奔赴海外,这些人不断地将海外画廊的零星消息传递回来,为有志于在国内开画廊的人们送来了启示,他们是中国画廊的播种者。
A、艺术市场的尝试
1984年前后,北京使馆区出现了几个特殊的身影,他们在小巷里摆地摊卖画,这些画多数都是原作。买主都是外国人。当时也只有这里有愿意买原作的极小的艺术市场。有个外国人也来凑这个热闹,他叫布朗,日后红门画廊的创始人,他当时靠在使馆区倒画挣钱。他无意间做了中国艺术市场的初步尝试。但是,当时的国内经济状况注定了要产生完全符合商业运作的画廊还为时尚早。台湾画商饶大经说:“画廊业是经济好到极致的产物。”虽然经济条件还不成熟,还是有一些人开始凭着对艺术的热情尝试经营画廊,大多数都不成功,没多久就关门了。
1986年前后,南方经济飞速发展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家庭装修中挂几副绘画原作的风气悄悄时兴起来,不过,当时这些富人们对艺术价值要求并不高。而却因为有了少量的市场需求,卖画开始变得有利可图了。
B、转折点:两个重大事件
1989年的那次现代艺术大展,从各个方面讲都是当代艺术的分水岭。唐宋、肖鲁的开枪事件,不仅仅断送了这次展览,还击碎了艺术家们披在身上的体制的玻璃外衣,激发了无数艺术青年的表达冲动,他们纷纷脱离体制,踏上了做职业艺术家的不归之路。
更重要的是,这次画展对当代艺术品完成了一次定价行为。这次画展的费用只有8万元,有人用20余万元收藏了其中20余幅画,平均每幅画的价值在1万元左右。于是,当代艺术品从此有了一个明确的参考价。同样在1989年的一件大事,虽然如今已很少有人提及,但在艺术市场方面,这件事不应该被遗忘。那一年,有100年历史的法国德鲁奥拍卖行来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一次国际艺术品拍卖会,上拍的所有艺术品全部成交。它传达的可贵信息是:中国已经有一部分人具有了做艺术品收藏的实力,就当代艺术而言,隐约出现了职业艺术家,同时也隐约出现了艺术品收藏家。这两者是互动的,但没有合适的平台让他们相遇。在国外,两者相遇的最佳场所就是画廊。
C、曙光初现
1991年,当年在北京使馆区做书画买卖的布朗创办了红门画廊,这是北京第一家代理当代年轻画家作品的画廊,实行了签约代理制度。这是商业画廊的曙光,中国当代画廊业开始起步了。然而,只有一家红门画廊来代理当代作品,远远不能满足年轻画家的需求。而最有希望来改善年轻画家境遇的港台画廊,却仍然在延续80年代的老套路,因为只经营成名画家的作品,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年轻画家或者说当代艺术被他们轻视了。
既然商业画廊还没发育成熟,由南方那些传统画廊发展出来的展销模式仍然是艺术市场的主要经营手段。为了获得更多的展示空间,很多画家像候鸟一样活着,哪里有展览就往哪里飞,完全身不由己。那时候的展览经纪人都有一种幻觉,以为自己是艺术市场的主宰。1992年,由四川一位企业家出资的广州双年展引起了轰动。很快,到了1993年,又出现了对中国当代艺术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一次画展——由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奥利瓦主持了中国当代艺术展。展览引起了西方收藏家、艺术批评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这次画展的轰动效应,为参展艺术家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回报。最关键的是,西方艺术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有了更积极的看法,他们不再认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缺少市场价值,而经营中国当代艺术品变得实际可行。
从此以后,欧洲的一些画廊开始尝试经营中国当代画家的作品。这个事实也对中国当代画廊业的发育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由于欧洲艺术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有了少量的需求,以前凭爱好和兴趣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外国人,开始有意识转变为艺术经纪人,开始按照国际惯例代理部分画家的作品,是他们让中国画家在心理和意识上做好了接受画廊业代理制度的准备。同样是在1993年,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成立了,并在当年的6月20日敲响了艺术品拍卖第一槌。艺术市场从此有了高端的市场。更多的拍卖公司相继问世,极大地巩固和繁荣了艺术市场。在艺术市场上与拍卖公司同等重要的商业画廊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中国当代画廊业进入一个新阶段。
D、中国画廊投奔艺术街区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几个大城市先后涌现多个创意艺术区,如北京798艺术工场、上海的苏州河艺术仓库、杭州的杭印路49号等。这些创意街区的出现,也为城市的品位提升提供了一种可能。
受全国形势的影响,在广西的南宁、桂林等地,虽然没有出现创意街区,也陆续诞生了一些画廊以及它的升级版——美术馆。到了今时今日,在广西艺术界赫赫有名的友茗堂美术馆、跨世纪书画艺术馆、榜样o中国——东盟艺术馆、邕江湾美术馆、南伦书画、艺杰画廊……它们为广西首府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作出了极大的努力,有口皆碑。当画不只是壁上观时,人们回想这些广西艺术推手们所做的点点滴滴,都变成滴滴点点滋润心灵的艺术甘露,正是有了他们,人们有了在城市生活不乏味而更有趣的多种可能。
策展人
A、什么是策展人?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全称“展览策划人,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在西方语境中,“curator”通常是指在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赢利性艺术机构专职负责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或策划组织艺术展览的专业人员,也就是常设策展人。与之相对应的则是“independent curator”,通常译作“独立策展人”或“独立策划人”。独立策展人在身份上不同于在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机构的常设策展人,当然更不同于通过组织商业性艺术展览赢利的画廊主或经纪人。
B、绕不开栗宪庭、顾振清(微博)
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大家最熟知的策展人是栗宪庭,正是他推出了当代艺术巨匠方力钧(微博)和岳敏君。现在,栗老在北京通县开辟、守望宋庄“新艺术区”。而当今年轻一些的策展人显然越来越活跃,他们在北京、上海、广州的美术馆、艺术中心或替代空间担纲策展、批评,甚至在国际当代艺术的舞台上也风生水起。
说起策展人也一定绕不开顾振清,他1964年生于上海,198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他是中国策划展览最多的独立策展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忠实推手”。在15年的时间里共策划了近50场国际国内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为当代艺术服务的政府性平台性质的专业现代美术馆——上海多伦美术馆,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当代艺术的双语杂志——《视觉生产》。
近几年,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在国际市场上可谓大放异彩,一些当代艺术家也成为了媒体追逐的艺术明星。如果艺术家是明星的话,那么独立策展人应该就是导演,正是这些策展人,当初为艺术家提供了一次次登场亮相的机会,也为他们在学术上明晰了艺术方向。可是,当大家谈论着艺术家的天价纪录的时候,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躲在幕后的策展人。顾振清在艺术界非常有名望,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就以独立策展人的身份活跃于当时的中国当代艺术圈,为无数执着于早期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劈山开路”,在最困难、最缺乏资金的时候,他努力找资源、找钱为艺术家做展览提供条件。这十几年来,从“首届成都双年展”到海外的“回到未来”系列展,他最多可以在一年里策划七八个大型展览,而且每一个展览都很有分量。1999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圈内许多有成绩的艺术家都参加过顾振清的展览,也有许多的年轻艺术家被他发掘,从他策划的展览上起步,一步步走向成功。
这是一位情商与智商并重的独立策展人,他调度艺术的资源与资本的功夫高超精湛,一如李小龙的截拳道,把太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在人杰地灵的广西,同样也有自己优秀的策展人,其中,苏旅与刘新声名远扬,两位资深的艺术评论家在妙文佳作连连的同时,也策划了一系列在中国画坛中独具魅力的画展,《南方风景》、《漓江画派》等系列画展最是令人提气,这是广西文化独有的出众符号,因为出众,所以出色。(罗伟鹏收集整理)
后记:在下一期本版的《新艺术推手的“截拳道”(下)》文章中,我们将浓墨重彩地渲染“新艺术推手”,那是会令你耳目一新的出众、出色的又一广西文化符号,这一符号,也许“超越广西”,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