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博客和微博,他唤醒了社会对晋东南失修古建筑的关注,为有更多时间做抢救工作,他婉拒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微博)、山西人民出版社等4家出版社的约稿计划,每发现一处濒危古建筑,就给国家文物局写一封信,至今已写了几十封,他说,“如果人一生能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相信,抢救古建筑就是我要做的那件事”
本刊记者 徐智慧 (发自山西长治)
仅仅半年前,只有电大学历的唐大华没有想到,他传奇般的“访古”会引起如此多的关注,一夜间让他在古建圈子里走红。
今天的唐大华,被4家出版社约著《访古日记》,博客访问量近30万,一条微博动辄被@上千次,天使投资人薛蛮子约他一同到山西“访古”,古建包工队视他为有“路子”的财神,当然,也面临着数不清的口水、质疑、攻击。
短短6个月间发生的一切,让唐大华感到“恍惚”“不可思议”,仿佛变成另一个人。
“破庙之旅”
6月5日一大早,唐大华告别家人,开着车龄3年的银白色大众朗逸,离开山东德州,驶上开往山西长治的高速公路。他此行的目的是给薛蛮子组织的“山西古建抢救之旅”探路。
此前一天,山西长治市文物旅游局匆匆打来电话,告诉唐大华:长治市“不希望”这个“怪异”的旅游团贸然来访。
有那么几秒钟,唐大华愣住了,因为此前和长治市下属的长治县、长子市文保部门联系时,对方对旅游团到访表示“欢迎”,还帮忙在路线里安排了几座维修好的寺庙,一切似乎都很融洽、妥当。但这次,唐大华感到对方的口吻有一丝为难和请求,又不容置辩。“你们要是来了,我的局长就没得做了!”
“古建抢救之旅”,说白了就是“破庙之旅”,即组织游人参观已倾圮失修的古建筑,引起关注,呼吁社会各界保护宝贵的早期木结构遗存。
对破庙的关注,始于唐大华半年前发表的“访古日记”和“大木殇”系列博文,文图并茂,记录了他的访古行程,尤其表达了对晋东南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失修破败的担忧。
自去年9月开始,唐大华前后4次到晋东南“访古”。第一次,奔着“国保(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顺便看看其他古建,结果让他惊喜交加:喜的是晋东南民间藏龙卧虎,发现了多处金、元时期的木结构古建筑;惊的是很多宝贵的早期古建筑正因年久失修、无人照料而墙垣倒塌,分明是文物保护单位,却像“没娘的孩子”,被随意丢弃在村郊野外。
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在学术界被称为早期木结构古建筑,目前国内已经寥寥无几,有些省份的数量为零。而山西省的早期木结构古建数量居全国之首,总数占全国四分之三,而晋东南的早期木结构古建,又占山西省的四分之三。长子市早期木结构古建共有50多座,居全国县级市之首,比江南诸省总量还多。
之后几次造访晋东南,唐大华专门看那些收录于“省保”“市保”“县保”的文物保护单位,结果让他惊诧莫名,在长子市的39处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中,有一半以上处于失修状态。
墙倒屋塌的古庙里,巨大的梁木历经千年雄姿依旧,檐下的斗拱错落有致,显示出这些古建的宝贵文物价值。很多古庙的壁画都斑驳脱落,屋顶残破,雨水毫无障碍地灌入,木头构件遇水则腐,彩绘泥塑变成自身难保的“泥菩萨”。这让唐大华十分忧虑。
去年12月25日圣诞节,唐大华撰写了第一篇题为“大木殇”的系列博文,描述所见古建失修惨状,并将博客与微博联动。不久,知名天使投资人薛蛮子亦开始转发其微博,获得网络名人的@,唐大华的网络关注度陡然提高。
今年5月,薛蛮子向唐大华提议,组团探访山西古建,唤起各界关注,抢救濒临“死亡”的古建。“山西古建抢救之旅”在微博上广而告之:各地关心古建保护者报名参团,自行安排交通、住宿,薛蛮子赞助游客的饮食、市内行程。该倡议得到热烈响应,一个星期内报名者超过300人,因人数太多,最终只有80人成行。薛蛮子表示,这次排不上的,下次安排,“古建抢救之旅”不会就此中止。
被遗弃的众神
电话与薛蛮子沟通后,唐大华心中有谱了。再次接到长治市的电话时,他答复对方:"方向盘"不在我手里,"刹车"不在我脚下,在薛蛮子老师那里。”挂掉电话后,他深踩油门,开进长治市境。
6月9日上午,旅行团在长治市八一广场集合,组织者发现,定额80人的旅游团,超编20多人。此时,长治市政府表示愿提供一台中巴车和4名导游,与旅游团一起出发,参观了西上坊成汤王庙、布村玉皇庙、北楼底王母庙,东呈古佛堂等4处失修古建。其间,唐大华、薛蛮子以及众多游客不停地微博直播。
为感谢地方政府配合,旅行团将10日的行程,交由长治市文物旅游局安排线路,参观了高平清化寺,南宋五凤楼等修葺一新的古建,并欣赏了八音乐、潞河鼓书等特色曲艺表演。
唐大华觉得,这样安排最好,双方的目的都达到了,但和谐的氛围却不能减弱古建抢救的紧迫。
一方面,许多珍稀早期木结构古建筑,保护级别跟文物的价值不相称。元代以前的早期工结构建筑,在唐大华看来,都够得上国保级别,但在长治,数十处早期木结构古建仅列为市保县保;另一方面,保护级别过低的文保单位,年久失修,荒草蔓生,风吹雨蚀,不消十数年,就会变成一堆毫无价值的瓦砾。
长治市所处的晋东南,地处黄土高原南沿,海拔千米,干燥少雨,有利于木结构古建的保存。晋东南地方百姓原本信仰多元,几乎村村有庙,甚至一村多庙。太谷县北六门村,村中大街的四个路口各有一座庙。玉皇、王母、龙王、虸蚄、关帝、唐王、成汤、祖师,飨祀不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要香火不绝,则修葺不断,晋东南得以保存众多古庙。
转变发生在文革时期。那十年,如同一场渎神的狂欢,浩劫过后,神像多已头落肢残,胡乱丢弃,甚至被埋入深沟,零落成泥,古庙变成学校和仓库。
地方政府缺乏申报国保、省保动力,在唐大华看来有其隐衷。他在跟地方文物保护部门接触中得知,不管国保、省保,都要县里出钱,国家和省里虽有出资,但文保单位周边环境的整治,仍由县里负责,修座庙就要先修路,动辄花费上百万,一县财政实感为难。
在长治县1990年代的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了267处不可移动文物,而在最近的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这个数字上升到740处,其中659处尚未核定保护级别。这些古建多半处于失修状态。
文革过后,少数古庙恢复了香火,但年深日久,古庙逐日破败,村民集资修葺,却因做工粗糙,达不到“修旧如旧”的古建维修标准,被文物保护部门责以“破坏古建”之名,遂中止。政府也对村民募款的数额规定了下限,但数额过大,村民无法募得,终于作罢。结果是有人拜,无人修,香火日稀,最终房倒屋塌。
只有少数古庙,因地方上有财力雄厚的煤老板,得以维修。多数古庙虽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却因政府和民间的双重遗弃,只能任凭风吹雨打。
“访古”早种因缘
6月11日,“山西古建抢救之旅”旅行团解散,唐大华再次踏上了独自“访古”之路。“以前看过的古建,回头看照片,觉得有难题未解,再去看一次。以前没找到的地方的,继续找。”
唐大华觉得,今天的“访古”,早在童年时代已种下了因缘。
唐大华1970年出生,父亲是德州市某电机制品厂的厂长,母亲是中学教师。父母对他的学业从来没有严苛要求,幼年的唐大华也不在学业上操心,从小学到高中,成绩都马马虎虎。“我唯一的长处,就是喜欢到处去玩。”
初中时,唐大华约同学骑自行车,跑到几十里外的邻县,到高中时,已经跑遍了德州的所有县城。“胆子在自行车轮上越磨越壮”,他决定骑车到100公里外的省城济南。有一天,唐大华身上揣着几十元钱就出发了,路上有一段长坡,让唐大华吃尽了苦头,老式自行车不可调节变速,上坡十分费劲。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骑到坡顶,他下车询问路人,得知这段长坡足有20公里。
气喘吁吁骑到济南,唐大华住进火车站旁一个小旅馆。进房之后,唐大华惊喜地发现,房间里一色的古旧家具,床是雕花老式木床,花纹华丽如同大户人家的婚床,几、凳装饰亦极艳丽,这么一个小旅馆,怎会有如此奢华之物。店主告诉他,这个旅馆虽小,1949年前却是一家著名的妓院。唐大华十分开心,回去后不厌其烦地讲给同学朋友听,引为传奇。济南妓馆之旅,是唐大华第一次体会到旅途带来的意外惊喜。
真正的“访古”,始于著名古建筑学者罗哲文先生的著作《中国古塔》。唐大华至今引为奢侈的一件事,是父亲每年给他500多元钱买书刊杂志。在80年代中国,500多元相当于父亲一个月的工资,但当唐大华把自己想购买的书刊目录报给父亲时,父亲只是扫一眼,从无任何异议。此后,唐大华每月都会收到厚厚一堆书刊,其中就有《文物》《考古》等专业杂志。
读了《中国古塔》后,唐大华看着各式各样的古塔图片,神往不已,但只是看书,建筑术语古奥难懂,他决定找一个近一些的古塔,实地踏访。
他选择了河北衡水的景州塔。回忆少年经历,唐大华觉得,60多米高的景州塔带给他的震撼,是任何书本上的知识都比不上的。这是古建筑独特的艺术美感,第一次带给唐大华非同寻常的体验。
草草结束高中学业后,唐大华读了一个电机方面的电大课程,随后进入德州市广播电台工作,负责播音设备维护。
几年后,他选择自主创业,开了一个经营电脑修配的公司,给一些机关单位安装网络设备、电脑技术维护。公司虽小,生意还好,没有财务压力。获得一定财务自由的同时,他决定拾起自己的爱好“访古”。
“最要紧是抢救”
读过梁思成、刘敦桢等人的著作后,唐大华形容自己受到“强烈”的指引。“梁先生实地踏访的古建未必有那么多,但他看过的基本都是经典,凭借对每一朝代古建筑的构造特点分析,辅以碑碣记载,梁先生断代精准无比。”唐大华对营造学社文献组主任刘敦桢也十分敬仰,目前他在新浪博客所撰《访古日记》,体例就是模仿刘敦桢所著的“古建筑考察日记”。至今,唐大华口提二人必称先生,以示敬意。
受梁思成影响,唐大华开始研读北宋李诫著《营造法式》,专研其木、石营造法式。苦读3个月之后,唐大华读通此书。此后,始知晓椽、栿 、跳、出等术语的含义。从2006年8月开始,他正式踏上了“访古”的道路。小车载着妻女,一家三口出游。“访古”之地多地处幽僻,不管是否假期,都没有许多游客,他们一家人因此都爱上了这种安静的出游方式。
塔多是砖构,和木构建筑相同的是,也有斗拱。他后来发现,木结构建筑才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比砖石建筑繁复,变化多样,而且每一朝代,都有一些变化,正是这些细微变化,被视为古建筑断代的重要依据。
现在唐大华已经看了200多处木结构古建,还有300多处古塔。每到一处,拍照,记录,回家比照研究,试着给古建筑断代,唐大华发现,自己的断代准确度越来越高,皆因领会了每个朝代的构造特点,而能将实物与理论相结合的缘故。
今年初,唐大华对多次去过的长治县布村玉皇庙进行断代,“梁头伸出为第二跳华拱(大梁伸出部分为第二层华拱的组成部分,后代建筑多将大梁置于独立华拱之上)”,这一点跟已知的三处山西唐代建筑佛光寺、南禅寺、广仁王庙如出一辙,因此断定,这是典型的唐中期构造法式。唐大华博文发表后,引来古建筑学者以及一批学生的争鸣。认为布村玉皇庙应为宋代建筑,双方在微博上争论不休,但让唐大华气恼的是,有些人并非质辩学术,而是非理性谩骂。“发现一个骂人的,拉黑一个”。他说。
今年初,唐大华曾登门拜访山西省古建筑专家柴泽俊,柴先生将布村玉皇庙断为五代。但唐大华仍然坚持自己的判断。
唐大华说,支撑自己学习古建筑的动力,主要是兴趣。但眼下,抛去兴趣,他觉得将这些被风吹雨淋的古建筑抢救下来更重要,那样才能更好地研究,他于是将此引为自己的使命。他打算用几年时间,持续关注那些面临颓坏的古建筑,用博客和微博呼吁。为有更多时间做抢救工作,他婉拒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等4家出版社的约稿计划。每发现一处濒危古建筑,就给国家文物局写一封信。
给国家文物局写了几十封信之后,虽然没有收到回信,但他回访那些古建筑时,往往发现地方文物保护部门已经在搭棚子,进行初步保护。唐大华感到欣喜,“文物局也关注我的微博,他们虽然没有书面答复,但这种"隔空互动"说明我们的工作已经有了效果”。
唐大华表示,自己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推动政府修改政策法规,让国家出资维修不可再生的古建筑;二是推动成立古建筑维修基金,汇聚民间力量,抢救濒危古建筑。基金成立之后,他对基金使用“零发言权”,以示绝无借此谋私利的意图。
他现在经常接到一些古建维修包工队的电话,请他帮助拉工程,他一概回绝。唐大华说,“我做的事不能跟他们沾一点边。”
“如果人一生能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相信,抢救古建筑就是我要做的那件事。”唐大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