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圈里的兄弟、兄妹搭档不少,但孪生兄弟却很少见,来自南阳的钞子艺、钞子伟兄弟是其中很特别的一对。他们同是中国美协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同为职业艺术家;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多年来用最传统的工匠精神埋头于雕塑事业,共同创作的陶瓷雕塑多次摘取业内顶级大奖,多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纽约陶艺画廊、台湾大未来画廊等机构和个人收藏。
进入2017年,他们依然忙碌,年初参加“上上国际美术馆十周年庆典邀请展”,3月份,又将参加在意大利举办的“流动-意中当代艺术交流展”。用传统的陶进行当代艺术创作,用作品留住时代的记忆,他们,一直在路上。
从南阳走出去,惊动雕塑艺坛
从新野到南阳再到北京,经过20多年的磨砺,钞子艺、钞子伟已是功成名就——在以陶为媒的国内当代艺术家中,他们是极具代表性的领军人物。
两兄弟1970年出生在新野县上港乡的白河岸边,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从祖父那代开始,家中于务农外兼以烧制粗泥大缸。受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从小就跟着父辈做东西,拿着泥巴随手就能捏只小猫小狗。上世纪90年代初,两人先后考入南阳理工学院艺术系雕塑专业,系统而专业地学习了美术。大学毕业后,他们在南阳办了一个雕塑研究所,但很快他们就认识到,要做成一件事,得有更广阔的视野,更专业的技能。
1998年,两人入中央美院进修,弟弟钞子伟还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读研究生。之后,他们在中央美院的雕塑工作室工作了几年。钞子艺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中央美院工作的这几年对他们影响很大,让他们更多了解当代艺术,并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开始把陶从传统的工艺转向当代的创作。2003年,他们成立了自己的雕塑工作室。
最初的几年,雕塑的市场很小,生存空间的不稳定性和机遇的不确定性,使他们很难因依附被固定,故尔有更为珍贵的自由。但他们没有因为自由而油滑,没有因为漂移而虚浮。他们在宋庄安下身来,潜心创作,用以物寄情的艺术体式,做出了一系列的作品,展现了他们的才华,也惊动了雕塑艺坛。
追求唯精唯一,体验生命的质感
在钞子艺钞子伟这对艺术家兄弟的眼中,“陶”具备其他任何材料比拟不了的效果。“陶”,从泥土中来,经过人为捏制再经窑的高温烧制,天然淳朴,极接“地气”,所以更多地被传统手工艺者所驾驭。而作为当代艺术的呈现媒介,它有其难以把握的技术要求,但让钞氏兄弟入迷的正是陶难以琢磨但又充满惊喜的特质。
钞氏兄弟亦如“陶”,是勤劳、朴素、谦虚、热忱的,一股基于传统的“泥性的力量”存在于他们身上,也存在于他们的作品中,永不枯竭。
他们搞创作,从来都是自己动手。他们认为,创作就是不断挑战、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动手的过程中,很多预料之外的变化会刺激出新的思考和认识。而用窑来烧制作品也是门大学问,已经是雕塑名家的兄弟俩,前几年专程到景德镇学习最传统最正宗的陶瓷烧制技艺。他们烧出了门楼的木头的颜色,烧蒸汽机、拖拉机时把金属的颜色又烧出来了,在烧鞋子时又能把布的质感给烧出来……他们用中国最传统的工匠精神埋头于陶瓷雕塑,从题材、技法上吸收本土的精髓,为“我”所用,走出了一条属于自我的艺术创新之路,惟精惟一,乐此不疲。⑦1
用陶做雕塑,留住时代的记忆
他们的作品频频参加国内国际艺术大展并获奖,雕塑《门》获第二届韩国国际陶瓷双年展铜奖,雕塑《消失的家园》获第七届全国陶瓷展金奖,雕塑《昨天》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银奖……
跟印象派、现当代抽象派雕塑家不同,钞氏兄弟关注的大都是历史的、人文的、已经消失或者将要消失的物件,比如岁月斑驳的房屋门楼,比如古塔、沉船,比如寓意中国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的“东方红拖拉机”,比如抗战、当下的芸芸众生……“问道108”系列鞋文化、“消失的记忆”、“远去的文明”、“百年问道”、“红色经典”等系列作品,是钞氏兄弟雕塑中的代表作。他们注重泥土语言的运用和怀旧情感的复述,把宝贵的记忆、民族的文化财富和普通百姓的民生百态以写实的雕塑复现。
当历史在作品中凝固,当人们看到作品就能回忆历史、追忆时代,那么这个作品就真正具有了思想的张力以及情感上的亲和力。
“消失的记忆”之《支前》曾入展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作品以超级写实的手法,将一架抗战时期老百姓用自家门板做的支前板车表现得毫发毕现。门板上仍然残留的“福”字,车上的皮带、钉子,甚至门板上的蛀洞、斑驳的裂纹,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得非常逼真。泥、火、釉的多重变奏,在他们手中脱掉传统的外衣,蜕变成了重温历史记忆、反思人文精神的实验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