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艺术头条 > 艺术名家 > 艺术名人

一支柔毫写春秋 ——专访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

人物简介:

孔维克,1956年生于山东省汶上县。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中国统促会理事、民革山东省委副主委、世界孔子后裔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美协理事、北京大学文化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山东画院院长。



一支柔毫写春秋

——专访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  


大众日报报记者 吕光社 尹彤


6月12日上午,“孔维克从艺50年家乡汇报展”在济宁市博物馆开展,满载着对家乡的款款深情,孔维克将其创作的80余幅精品巨制及反映他各个时期艺术足迹的文献、文章、老照片在故乡展出。

孔维克艺术创作的主攻方向是中国人物画,其创作的《公车上书》、《孙中山在青岛》、《抗战老兵》等人物画饱含着浓浓的历史厚重感,是一篇篇有思想、有文化的随笔札记。展览前夕,记者对孔维克进行了专访。


记者:在众多绘画的种类中,您为什么偏爱人物画?有人评价您的古典人物画富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儒家文化的担当精神,您对此认同么?

孔维克:之所以选择人物画,是因为我觉得人物画家应比其他画种画家多一些社会责任感、道义感和忧患意识。我作画的题材多取自历史注目的聚焦点或生活中感触较深的兴奋点,使作品既有时代特点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既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张力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品位。

我创作的一系列参加全国美展和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多以表现时代的重大命题和当下最受关注的题材,人物画家就应该有着文化的坚守和艺术的担当。

记者:有人称您的作品有着鲜明的“孔氏印记”,您是如何看待这个说法的?

孔维克:艺术创作不是盲从,更不是模仿。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其实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群众的情感。学会在古人、今人几乎“画烂”了的题材中找到自己的切入点,画出与他人不一样的感觉,营造出一方高雅脱俗的艺术天地,让读者在画展海洋里一眼就认出我的画,这就是“孔氏印记”。

记者:有人说你是一位中国人物画画家,也是一位文化学者,你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做了许多工作,为什么这么做?

孔维克:作为孔子的后人,自小我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对儒家经典很感兴趣。因此,我会在作品中表现这一题材,比如《杏坛讲学》《孔子周游列国》《孔子与弟子七十二贤图》等,主要是想通过艺术作品宣传儒家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谐、求大同”“修身治国平天下”和“己所不欲,勿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同的核心精髓,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我觉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记者:多年来,您创作了不少历史人物题材作品,《公车上书》被列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抗战老兵》去年在《大众日报》等媒体刊发,也引起强烈反响。您为什么会选择这些题材?在创作的过程中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孔维克:《公车上书》始创于1989年,当时正值各种艺术和思想观念涌入国门,思想、文化空前活跃,这很像百年前历史时刻,使我想起了那次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事件。只是当时我太年轻,对历史事件的深度把握不够。时隔多年的2007年重新创作时,我对这个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对人物个性的理解等都有了进一步提升。我希望通过画笔,能为那段历史展开精彩的一页。

去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不能忘记那些革命先驱们,因此我创作了《抗战老兵》。这四位老人正是千千万万抗日战士的缩影,他们每个面孔都写满了民族记忆,有当年的战火硝烟,也有日后的岁月沧桑。在创作过程中,我的心灵受到不断撞击,再次被英雄们的气节和他们身上的民族魂所感动。


记者:从艺50年,您对艺术之路有什么感悟?

孔维克:你可能不信,我在三岁时被启迪画画,十多岁即为我县城里的不少单位画专栏和领袖像,开始换饭吃了,对艺术也有了最初的理解。也许是我的天性执着罢,我认准了一条道再苦再难也永不改其初衷。“丹青不知老将至”,这些年来,虽然画纸、画笔在变化,内容和形式也在变化,但对于绘画的热情却一直未变。

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这辈子只是从事了一个艺术中的小小分支而已。一支毛笔伴随了我的悠悠岁月,我书斋的画案上有一对自撰联的镇尺:“六尺画案容天地、一支柔毫写春秋”,这就是我艺术人生的写照。作为孔子后裔,我深知“文以载道”之使命及俯身躬耕之道理,所以15年前我的艺术馆在青岛落成时,蒯馆长约我在大门上撰副对联,我写的是“立身据德而游艺,安命敏行且讷言。”  

艺术是什么?就像问幸福是什么一样,好像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我从前以为艺术是人民生活的赞歌,后来认为艺术是个人心灵的呐喊,现在认为艺术是时代精神的折射。那么,作为一个艺术家,其艺术生命对后世穿透力的长短,在于其是否站在了所处时代的制高点上,用自己的作品代表这个时代告诉后人了些什么。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news/meishujia/qianlifaxian/2019-09-16/31133.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艺术名人最新 艺术名家最新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