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有人进来,阳台一角的笼中八哥兴奋得四处扑闪,一句句清晰的“你好”从它嘴中说出来,让人忍俊不禁。此刻看到的,听到的,分明都是大自然最真实的景致和声音,真是一个闹中求静的“世外桃源”。
翻开主人送上的一本《闲云野鹤》水墨画展作品集,强烈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冲击着眼球。我立马有这个自信,即使是初次相识,日后在其他场合也能一眼认出漆先生的画,因为技法可以模仿,巧妙的构思和个性的画面语言却是难以复制的。
漆先生钟情国画,尤擅长工笔重彩,水墨写意是他最近几年的新尝试,我对先生的了解从写意开始。先生的画不属于惊艳、唯美的类型,用当今时髦的话形容是“第二眼美女”,耐看,越看越好看。当然,还要用心看,细细品味画里表现的那份恬淡、自然的气息,看懂了意境,才看得懂内容。先生的画作构图饱满,少有视觉上的留白,他能把自己想表现的元素巧妙地安排在画面里,又层次分明,主题突出,一点也不觉得突兀、杂乱,看起来虚虚实实,若隐若现,耐人寻味。色调黯淡却不失透明的质感,人物表情夸张不失生动。笔法多变,线条流畅,可见功底。
“我的写意画多以古代人物为题材,希翼在湘楚文化中找到神秘与浪漫,在秦汉文化中寻觅拙朴与大气,在敦煌壁画、民间艺术、秦汉石雕中找到有意味的形式,追求拙朴、散淡、闲适、天真与幽默,追求一种浑厚而苍古、神秘而浪漫,朦胧而含蓄的气息。”他在一篇创作小感里这样谈自己的写意画,难怪,不管看先生的哪幅作品,总是在离开后仍走不出其构筑的悠远深沉的意境,引发无限的遐想,这也许就是精神上的共鸣吧。
精神的追求是画作的灵魂所在,漆跃辉无疑是一位将艺术的精神意蕴放在首位的画家。然而,精神境界的高低又来源于画家的修养,需要悟道,需要修炼。听说先生平时日饱览诗书、潜心悟道,修炼内功。他还牵头筹建了常德地方文化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致力于促进地方文化的挖掘、研究。
经过多年的沉淀,他在艺术造诣上取得了一次次质的飞跃。他坚定地认为,技法的纯熟等一切都是围绕精神服务的,没有精神的创作是空洞的。 “我希望把艺术当做我精神放牧的地方,是我灵魂栖居的地方,是精神存之而不朽的场所。”先生说这句话时,眼里的纯真令人感动。应该正是这种用心灵构建艺术的执着,让他的画作散发出不一样的光辉,让他一步步登上艺术高峰。
以先生的水墨写意小品《观云图》为例,画面上的人、山、树、鸟、酒杯等,都是粗线条的勾勒,没有哪个元素是精雕细琢,但组合在一起,就有了丰富的画面语言。观赏的人得先“闻”出作品的内在气息,才走得进画家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共鸣。同理,也才读得懂画面的每一个元素。往往是越看越丰富,看似平和、朴素的笔调,能焕发出很多的内容,带给人许多的联想。这正是画家高妙的笔墨所在。
在尝试写意之前,漆先生一直潜心研究工笔重彩画——胶矾重彩画。这是具有独创性的一种作画方法:利用胶矾在折皱的生宣纸上留下痕迹而使颜色产生奇妙而自然的肌理,并利用这种肌理创作绘制工笔重彩画,其画面效果厚重而深沉。
他的这种创作方法不受任何传统的束缚,先轻松地、自由地“乱画”,先将生宣纸折皱,然后用胶矾水及色、墨随意地、潜意识地在纸上泼、撒、喷、印等多种技法,使画面形成许多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然后根据偶然的肌理去发现整理画面,从而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由于没有程式,画面常会出现许多意外的惊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许多作品是无法复制的,包括他本人。
在先生早期的作品里,有着许多怀旧的情节,表现的“远逝的风景”。时间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它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沧桑,有许多说不清道不尽的故事让你回味,就像从远方传来的古老的箫声,深沉而沧桑、虚幻而缥缈。
先生的这份恬淡,应该是故乡的山水滋养。是石门壶瓶山里长大的孩子,幸运的是,那方偏僻的大山山清水秀,土家文化底蕴浓厚。清清的渫水河畔有一条青石板路,在这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路的街道的两旁便是木质建筑的吊脚桥,家住木楼,每天探出身子看到明清建筑。这些美好的景象,催生了一颗对艺术炽热的心,这些零碎的片段的回忆,也会经常出现在画布上。
在没有美术课的年代里,先生甚至没有一支画画的铅笔可以涂鸦。他清晰地记得,当时一位儿时的伙伴手中有支炭笔,说了好多的好话,同学终于小心地在炭笔上做了个记,将笔借给他用。拿着借来的炭笔画画,这种渴求和向往,是如今物质丰富的孩子们无法体会到的。
先生做过中学老师,当过报社美编,继而又到高校当美术教授,还是美术学院副院长,不过他说,自己骨子里永远是画家,追求闲云野鹤的生活。光头,一撮小胡子,穿着休闲,自然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