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孙晓云在书法界人气极强,但人们却很少在公众场合看到她的身影。每次面对镜头,她都会本能地退让到一边:“我不是公众人物,我只想以书法艺术与公众交流,不想把我的生活全部曝光。”
在孙晓云书法艺术展开展前夕,本报记者特意登门拜访。在满是盆花和零食的温馨客厅中,她喝着咖啡、嗑着瓜子,和记者聊了2个多小时。记者对她的印象,由原先的浮光掠影一下子变得立体而透明。
话题词:获奖专业户
背景:孙晓云书法灵动雅致,先后7次获全国书法奖,属全国之最。
孙晓云:其实,我不是特别看重获奖,因为获奖并不能完全证明实力。我是女书法家,就如同“男护士”一样,容易引起关注,加上我有功底,获奖自然就多。书法领域还是男性占统治地位,实事求是说,男性驾御汉字的能力更强。
话题词:《书法有法》
背景:孙晓云的著作《书法有法》,2年内出了3版,销售2.3万册,创造了书法理论专著销售最高纪录。
孙晓云:这本书写得蛮顺利,大约用了半年时间,因为这些问题在我心里已“捣鼓”很多年了。小时候,我写字的时候,就碰到不少困惑,比如:笔法是怎样产生的?古人为什么把纸托在手上写?多年来,我已习惯把古人的句号改成问号,通过考证,查找资料,再画上句号。书中材料取自我的日记,用的是第一人称,散文笔法,可称为学术通俗化的一次尝试。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他根本不认识我,却竭力向他的学生推荐这本书。这本书畅销,说到底跟书法艺术再度复兴有关。有人说:以前只知道孙晓云字写得漂亮,原来做学问也不同凡响。我并不认为自己有高人之处,我只不过是在万物面前多停留几步,平时点点滴滴的思考,我都习惯写入日记,我坚持写日记快40年了。
话题词:“女红”
背景:孙晓云一直把书画比成自己的“女红”,并从“女红”中获得了平静的生活。
孙晓云:过去女子出嫁前,家贫的,须学缝纫、编织、烹饪、绣花等手艺,家境好的,则须通琴棋书画,这些就称“女红”。浸于“女红”,则人心平气和,通灵静谧。或许由于家族的缘故,我对书法的喜爱与生俱来。我3岁时,母亲教我拿起毛笔,写起了字,画起了画,就此开始了一段48年仍在延续的事业。我从上小学到高中,每一本书的空白处都密密麻麻地写满字、画满画。后来无论是在农村插队5年,还是在部队服役8年,我都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我写掉的废纸,可以用火车皮来装了,我以前不曾想到要以书画为生,但却不知不觉将漫长生活中的一大半精力花在了书画上,书法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我的生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支撑,对我来说,书法让我愉悦,让我躲避了很多名利烦恼,让我获得许多做人道理。书画是我的寄托,是我的一根人生拐杖。
话题词:感恩
孙晓云:作为身处市场环境的书画家,一点不关心市场是不可能的。但书法家的责任,第一要关心自己的艺术质量。我写字源于自己的愉悦和兴趣,而不是为了钱。现在书画市场给书画家这么好的“待遇”,书画家应该回报社会。我是南京红十字会的爱心大使,当然得多参加慈善活动。东南亚海啸,我不仅捐了作品,还把4000元政府津贴也捐了。
有朋友告诉我,说有网站把我评为“最有实力的书画家”,而且点击率也非常高。说实话,我对这些都一笑置之,书法早已让我学会宠辱不惊。我已是知天命的人了,对书法艺术,我现在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成千上万关注我的书法爱好者,我有义务引导他们;二是党和国家给了我很高荣誉,我要感恩。2004年,我入选全国首届“四个一批”(注:“四个一批”是指由中组部、中宣部和人事部在全国选拔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精通业务知识的理论家、新闻家、出版家和艺术家,把他们培养造就为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人才,今年元旦,南京市政府又花钱给我到中国美术馆办了展览,我心里的感动自不必说;三是我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足。我认为我就像拉磨的驴子,前面永远有块肉在“吊”着我。现在我所做的一切,只为了更加接近心中那个目标。
记者感言:“急功近利”这个时代病正在艺术圈蔓延,而孙晓云却能淡泊名利、心无旁骛地走向中国书坛高峰。看来,“宁静致远”的成功法则并未过时。
话题词:家居生活
孙晓云:我们这一行,现在应酬很多,但我不太喜欢应酬,能推则推。在家里,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我家没请保姆,我每天自己买菜,给丈夫女儿做饭,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感觉很幸福也很踏实。我的女工活做得不错,我女儿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我缝的。我还会理发,我外婆去世前,都是我给她剪头发,我父母也已经20多年不进理发店了。如果说书法家是我热爱的一份工作,那么,做好妻子、母亲和女儿,则是我的本分和深感幸福的一件事。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