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书法艺术访谈
北京的八月金秋今年似乎来得更早更快更尽兴些,当桂花渐次飘香、东篱佳酿欲熟之际,北京城已经弥漫在收获的芬芳和喜悦中了。第29届奥林匹克大会在北京的胜利召开,为这个秋天书写了更多灿烂和美好的记忆,而中国深厚的文化艺术魅力,也给了世界一个震撼。开幕式的长卷、闭幕式的画卷,都让人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刮目相看。于是很多人感叹道:传统,是我们的根;继承,是我们的叶。只有在传统中继承性发展,才能迎来金秋硕果累累。
就在这个醉人的时节,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书法家、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陈明,一个在传统艺术中披荆斩棘乐此不疲一路向前的探索者。他从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走来,却始终没有放弃对书法艺术的喜爱;他选择留在北京,也是为了圆一个书法梦;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痴迷,对书法的执着、对摄影的迷恋、对教育的热爱,着实让人感动和佩服。就如他自己所言:教育是我的事业,书法是我的生命。有意用功,无意成功。现在,我们把他这些年在艺术道路、在生活、事业上的酸甜苦辣汇集的精彩人生撷取片段,与大家分享。
呼吁从小重视书法的教育
主持人:很高兴能跟陈校长、我们喜欢的书法家、教育工作者交流一下,也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跟我们的网友和读者,来共同分享您在艺术道路上的成功经验和对生活的感悟心得。我们就先从您最初学习书法说起吧。
陈明:好的,非常感谢新华网给我一个能与大家一起交流的机会。说起书法,我的启蒙老师应该是我的母亲,我母亲上过私塾,她的书法包括软笔和硬笔都写得非常好,功力很深厚,早些年每年春节时,家里都是我母亲亲自写春联,我在边上抻抻纸、贴贴春联等打打下手,这种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是母亲在我内心种下的一颗艺术的种子。
我的小学和初中都有书法课,从小能受到良好的书法的正规教育,家里又有母亲的教育,加上自己也特别认真好学,所以我的书法当时就比较出众,中学时是班上的宣传委员,板书写得也比较好,当时我就能站在黑板前用毛笔蘸着广告色直接悬肘书写,因此经常得到旁观师生的赞叹。
我借此机会也呼吁一下,书法教育不能丢,而且应该从小学抓起,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美育和素质教育。
主持人:对,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书法功底。
陈明:我对书法的热爱就是从小培养的,这对于我今后能系统学习书法来说是很重要的。1979年我考上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1983年毕业留校。我选择留在北京就是出于对书法的热爱,古都北京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我觉得在北京可以实现我的艺术梦想。
上大学四年期间,除了完成好学业,其余的时间我就去琉璃厂、美术馆。那个时候生活很困难,每个月生活费只有20块,但还是想办法把钱节约下来去买书帖等。记得1980年我报了一个西城区的夜校,花了10块钱学了两个月,一周去一次,张立辰老师教画墨竹,同时还向赵准旺老师学习山水画。向老师学习的同时,还自学了《芥子园画谱》,中国书画同源,学习书法与国画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学习书法起点要高,要认准根
主持人:您上大学时20岁左右,当时有没有立志自己应该在书法这条道路上取得一定成绩呢?
陈明:没有想取得什么成绩,就是自己喜爱书法,想学得更好,每周都安排时间自己练,我的书法基本是自学。
我觉得学习书法要起点高,要认根。因此我的行书主要宗法王羲之、王献之、米芾、文征明等历代大家。学习王羲之主要从《兰亭序》入手,大家知道,《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它在中国书法史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历来被认为是最为纯正典雅的行书范例。我喜欢那种流畅、端庄、清新和华美。学习中我非常注重其点画结体的精到、行气的呼应和布局的和谐,受益匪浅。王献之的书法,我主要看《中秋帖》等,王献之的书法个性较强,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米芾对我影响较大的是《蜀素帖》,《蜀素帖》也是书法史上的珍品,其清健端庄、潇洒自如、自然超妙,创造出了一种天真活泼、激情飞扬的意境。文征明的书法同样也有其特色,真草隶篆无所不能,无所不精。还有很多历代名家名帖,只要自己喜欢,就会经常揣摩和临习。长期对古人书法珍品的研习,使自己对书法渐渐有了了解和理解,这对于自己遵循宗法传统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那您学习古人的书法和学习当代大家的书法有什么不同感受呢?
陈明: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源,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然中国书法的发展过程,也是不断继承和创造的过程。在学习和继承古人的时候,要能够不迷信古人,不拘泥于古人,这样才能有进步。在学习古人的同时还要向当代大家学习,如启功先生和欧阳中石先生等,从中汲取营养,充实和丰富自己。我有幸聆听过启功先生的讲座,受益匪浅,尤其是启功先生把黄金分割率的理论用于书法结体的研究成果,使我大开眼界。欧阳中石先生对我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也常常聆听先生的教诲和目睹先生的书法示范,从中体味书法艺术的魅力。从大家身上,使我对书法有一个真实的、活鲜鲜的、生动的认识和升华,看鲜活的东西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可以说,每位大家的书法都和个人的学识、涵养和品格相关的,是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进行书法美的再创造。
书法就是在继承中创新
主持人:您如何理解书法的继承和创新呢?
陈明:学习书法必须要继承,继承就是要学习传统书法中优秀的、被历史所承认的东西。继承就是要真正理解书法的精髓,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去再创造,就是创新,因为没有创新的话,书法就会停滞不前,就不会发展,我们也就不会看到今天博大精深的书法宝库。我想强调的是,创新不是盲目的,不是脱离传统传承的,否则必定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认为这一点对现在从事书法创作的人来说很重要。
主持人:现在书法进入了异彩纷呈的时代,您能否进一步谈谈创新问题呢?
陈明:刚才谈到书法要创新,但着重强调创新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才行。创新不是现在提出的,应该说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继承和创新的历史。历史是公正的,历史是无情的,经过历史的荡涤,书法能够被历史所承认,能够为后人所传承的,才能够说明其创新是成功的,是有价值的。我记得草圣林散之先生说过"书法能不能站住脚,能不能被后人承认,要等三百年后看",这就是要把书法放到历史长河中去接受鉴证。现在我们看到有些书法作品,看着都不像字,结构严重变形,有的像字,人们又大都不认识,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人们对书法的欣赏,同时也失去了书法赏心悦目的美育作用。
主持人:您自己的书法风格是如何确定的呢?
陈明:我比较擅长行书或行草,也会偶尔写写隶书,今后主要还是在这几个方向上努力。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探索和创新,一般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主持人:您在行草方面有什么心得呢?
陈明:前面讲过,书法一方面是继承、一方面是创新,其实继承难、创新更难,你能把古人的东西学到手就已经非常不易了,还能进行创新就更难了,当然这里所说的创新应该是有价值的创新。每个人在创作自己作品的时候,都会写出不同的东西,是因为各自的的功力、性情、阅历、心理状态等不同,所以写出的东西也不一样。行草是最能反映作者精神和心态的,喜怒哀乐都能通过作品一览无余。
主持人:为什么您偏爱行草呢?您本人又是那么书卷气的文人。
陈明:因为书法家要搞创作,应该有个人的作品,既然要创作就一定要写出有个性的东西。我说过行书、草书是最能够反映个性的东西,能够抒发自己的情感,能够做到书法和个性的统一展现。相比较而言,正楷在这方面就稍弱一些。其实书法和人生是一样的。我的书法还是比较中规中矩一些的,这和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主持人:您现在的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个人的社会阅历和眼界,对人生的认识和看法也不同了,书法上也形成了您自己独特的风格。
陈明:字如其人嘛。
崇尚帖,但不排斥碑
主持人:保利去年有一个辽宁美术馆的展览,我去看了,全是原作,哪个年代的传承都很清晰。那次看了原作,觉得对书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您是怎么认识书法里的帖派、碑派?
陈明:我是崇尚帖,但是不排斥碑,帖可以完整地展现古人的墨迹,能够反映书法作品的原貌,没有二次再创造的过程。碑是刻画到石头上,这从书写到摹稿,再到刻石,有的碑已经丧失,现在只能看到拓片,甚至有的是据拓片刻的碑,可想而知,经过这么多道过程和工序,我们看到的东西离书法原迹已经有多远了吧。现在举办很多古人的原帖展览,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可以让我们看到原迹的墨色变化,可以看到书法的飞白,而碑刻是看不到这些原滋原味东西的,墨色和飞白是刻不出来的。当然碑刻也有它自身的优点和特点,它有一种浑厚感、敦实感,可以把书法厚重、入目三分的东西从另外一个层面展现出来。我也经常选一些喜欢的碑帖练习,以便增强自己书法的厚重,尽力减少行草的轻滑。
教育是我的事业,书法是我的生命
主持人:您现在工作事务非常繁忙,您是如何兼顾好书法和工作之间关系的?
陈明:我1998年任校长助理,2003年任副校长,在校领导岗位已经干了十年了。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学校工作确实是比较繁忙。因为工作和爱好都不能耽误,所以处理好爱好和工作的关系就很重要。我有一条原则,上班时间不写字,除非有其他特殊任务。这样我只有利用业余时间,利用寒暑假去研究和练习书法,平时还利用出差机会看书、看帖,这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了。前几年,我坚持每天早晨上班前练习书法一小时,我感觉书法不能停,一但停下来就要花成倍的时间和功力才能找回来。
主持人:您和职业书画家一样了,书法已经成为了您生活中的一部分,为此您的精神世界也特别充实。
陈明:可以说教育是我的事业,书法是我的生命。有意用功,无意成功。
主持人:之所以有很多人喜欢您的作品,可能就是因为您的追求中没有给艺术附加一个东西,你就是喜欢写,所以我觉得您是很专业的。尽管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绘画写字,但对于艺术的那种热情是专业的,很纯粹!
陈明:我喜欢"兰风梅骨"四个字。就是看起来很和蔼、亲近,比较平易近人,但是骨子里很硬。我喜欢恬静幽香的兰花,也喜欢凝霜傲雪的梅花。我特别崇尚徐悲鸿的名言:"人不能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主持人:我们知道您对绘画也非常痴迷,还经常画山水速写。
陈明:中国的书和画实际上是分不开的,书画同源嘛,书法、绘画、篆刻是一体的,实际上我也是受中国传统艺术的整体影响,对绘画、篆刻、书法都很喜欢,因为时间确实不够用,因此在国画和篆刻上花的功夫和时间要少得多,我想退休以后会投入全部精力,做到全面学习和全面发展。
木板棚里自己办书画展,勇气可嘉
主持人:听说您上大学的时候自己办了书画展?
陈明:对,那时候学校没有校舍,更谈不上展厅了,我们平常上课就在木板棚里。在木板棚里自己画、自己裱、自己办展览,裱实际上就是把画心粘一个边,不可能像正规的那种裱,拿布卷巴卷巴,沾点颜料点点。那时候很穷,根本就买不起别的材料。 自己在木板棚里弄了一圈铁丝,裱好了以后往铁丝上挂,书法,梅兰竹菊,松树,山水都有,自己画自己裱,无所谓,学生嘛,20来岁,可惜那时候没有相机,不然拍下来多好。真是很怀念那个时代,虽然条件不好,但是非常充实,很满足。
主持人:那时候大学的条件那么差啊?
陈明:本来文革前学校条件很好,后来文革开始,学校下马了,学校改建成了北京卷烟厂,1978年复校,复校初期,办学条件确实比较艰苦,迁厂还校以后得到了较大改善。现在学校条件好多了,明年沙河新校区启用,学校的办学条件将得到根本改善。
主持人:您上学办展览的那些书画呢?
陈明:毕业的时候都送人了,送给同学、老师了。在79级同学毕业二十年聚会的时候,有位同学告诉我,他至今珍藏着我的一幅国画,几次搬家许多东西都扔掉了,就是这幅画他一直珍藏着。我当时开玩笑说,我愿用二十幅书法作品换回来,他认真的说:"拿什么都不换,我收藏这么多年容易吗?"
主持人:您的同学真是很用心啊!我觉得您当时的勇气非常可嘉。
摄影,是我观察生活的一种方式
主持人:您的摄影也很棒的,很多人看了您的摄影作品,以为您是专业摄影师呢。
陈明:我只是利用出差、旅游的机会搞一点摄影。现在摄影也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没有刻意去专门搞摄影艺术,真正摄影家是非常辛苦的,比如早上四点多就得等日出,晚上太阳落山了才往回走,有时候越是气候恶劣的时候,其实越是摄影的好时机,真正的摄影师抓紧时机就应马上出门。我现在还没到这份上,我只是利用出去旅游时顺便捎带的。
主持人:摄影是您一种观察生活的方式。
陈明:对,摄影是展现心灵的一种方式,是观察生活的展现,通过看摄影作品,能够看到这个人的心境是什么,他观察事物的视角以及重点是什么。摄影是心灵的描点,大家同样看到的事物,不同人看到的有不同的结果。如同样拍一个东西,想法和眼光不同,构图和角度不同,最后出来的东西肯定就不一样。这差在什么地方,这个差别不光是镜头,更重要的是"人头"。所以人们常说,学会拍容易,但学会拍什么却不容易。
主持人:就像您讲的,您和别人观察的方式不一样,在别人看来很普通的场景,而在您的眼里就是一道很感人的风景。有些印象派摄影作品,大家都喜欢。
陈明:我现在出门就习惯把相机带上,看到想表现的东西或值得留住的东西就拍下来,这就是积累,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对生活用心了,才能在艺术方面有所创造。前面说到书画同源,其实书画和摄影又何尝不是?让艺术成为生活,让生活成为艺术,这就是我想要追求的目标。
主持人:感谢陈校长在百忙中接受新华网书画频道的采访,祝您的书法艺术生命长青。
陈明:谢谢您的采访,我会更加努力的。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