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胄人 字鲁也,号英雅轩主,广东大埔人。大学中文系毕业,书画家、艺术评论家。书法、美术、文章、摄影作品千余幅(篇)在全国200多家报刊上发表,名字及作品被收入多种书画家辞典。
书画作品被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的一些机构和个人收藏。出版了《五十春秋出梦来——刘胄人国画书法集》等5本书画集,先后举办过6次个展。参与主编有《书风•当代广东中青年书法家解读》、《画风•当代广东中青年美术家解读》评论集,并发表有文艺评论百多篇及200多万字的文章。2006年获“广州城市美术贡献奖”,2007年4月赴台湾举办“岭南墨韵”画展,同年,获“广东当代十大最具发展潜力书画家”称号。
现为广东省出版集团《新周刊》杂志社总编辑、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广州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高级工艺美术师、出版副编审。
2月22日,广东省硬笔书法协会在广州番禺成立,记者带着相关的问题采访了新当选的主席刘胄人先生。
记者(以下简称记):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大省,一切敢为天下先。二十多年前成立的广州市硬笔书法家协会成为最早的硬笔书法社团,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东省硬笔书法协会直至今天才成立,这是为什么?
刘胄人(以下简称刘):的确,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大省,“一切敢为天下先”在各方面都是有所体现的。南粤之地,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商贾经济发达,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除了探索生计之外,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也从未间断。1984年4月,珠水之滨,白云山下五羊城的一群硬笔书法爱好者在梁锦英先生的带领下,成立了广州钢笔书法研究会,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硬笔书法艺术社团,后易名为广州硬笔书法家协会。尔后1993年6月,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召开,陈秋明当选为主席。2005年9月,在协会第六次会员大会上,换届改选,我被推选为新一届主席。2007年9月,争取成立省硬协的工作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因社团登记规范的原因,在广州硬协六届三次理事会上,我主动请辞广州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职务,提请并通过了李庆绿接替我的原职务,同时我被新班子聘为名誉主席。所以说,从梁锦英、陈秋明、刘胄人、李庆绿一路走来,广州硬协这二十五年共有四位主席在擎起这面大纛,在南国为硬笔书艺的发展把舵。
广东省硬笔书协的滞后成立,原因比较多。广东人一直有种较为务实的生活态度,各路“诸侯”都有若要把事情做大,那必先将自己的事情做好的心态。而在省城的老大哥广州硬协,对牵起龙头成立省硬协之事是有所动作的,这些年来,一直有活动积累和呼吁,但终因组织者活动能量不够强势等原因而处于滞后。就我个人认为:这种滞后,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也就是说,大的成立环境一直在积累、形成中,要达到广东这个地头十几个地方硬协力量最终卷成龙头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共同认识、提升的过程,气候不到,成立不了。我只能说,现在是时候了。
实际上,广东省硬协获取广东省民间社团管理局批准成立,并作为广东省文联主管下的新社团,是去年9月之事。而作为程式上的动作,完成期间经过筹委会多次会议的磨合,才在2009年2月22日正式向社会公见。广东硬协的团队,确确实实为此付出了许多许多。
我认为,一个省级硬协的成立先后,是不甚重要的。在每一块艺术热土中,作为各级社团和组织者,你为硬笔书法艺术的发展做了哪些贡献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若只拥名堂大大的社团,而只在硬书领域发出小小的声音,这样的协会是没有作为的。
记:作为新当选的广东省硬笔书法协会主席,请您简单谈谈个人的书法经历。
刘:我的书法经历自认为是不短。自1968年“文化大革命”抄写大字报和没完没了地写决心书开始,就让我对书写汉字(软硬笔)有一种深深的享受之情。字写得好不好,是别人评说的,“笔走龙蛇,颇具个性”是人们对我的博爱式评说。而我,每天有空都力争软硬兼施与书法约会。早期也曾参加海内外一些书法赛事并获奖,现已没这个劲头啰!
记:很多硬笔协会成立以后,因为缺乏经费,缺乏专门的办公地点、办公人员,一直没有开展活动,几乎名存实亡。广东硬协成立以后,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你们如何创新工作思路,如何使协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今后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刘:这个我不担心。我想有条件的话,守个庙养个和尚听电话是比较正规的。但暂时不具备条件也不可怕,关键事在人为。经费怎样来,来了又该怎样用?艺事的策划,该如何搞,搞得多大等等,这与团队的灵魂人物——主席的气质、品格和智慧水准、活动能量有很大关系。广州硬协成立二十五年至今,就一直没有办公地点和办公人员。但这并没让这个协会走向没落,它一直是处于坚挺状态的。我在这里借贵报作平台回顾一下往事:
1985年首创全国第一家钢笔书法函授学校,1988年举办第六届全运会钢笔书法大赛,1993年举办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全国硬笔书法大赛,1994年举办广州硬笔书法家协会成立十周年作品展,1997年举办迎香港回归祖国硬笔书法长卷展示活动,1998年举办穗港新硬笔书法联展,1999年出版《广州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选》,1999年举办广州——钦州硬笔书法联展,2000年在广州各大高校举办硬笔书法巡回展览,2001年举办广州——三明硬笔书法精品联展,2002年举办广东硬笔书法理论研讨会,2003年举办广州——香港硬笔书法联展并出版《香港广州硬笔书法精品作品集》,2004年举办首届国际硬笔书法名家邀请展并出版《首届国际硬笔书法名家邀请展作品集》等大型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极大地推动和繁荣了我国硬笔书法艺术的进程及发展。
如今,广东省硬笔书法协会成立,我想,没有硬件,我们的团队即是很好的软件。广州硬协能一直不断成功操作,就是我们相信能继续有所作为的信心拥有。
我们协会虽是在“负债经营”,但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一切都可以改变。
我们团队班子的人,都有各自的正业,也就是说,玩硬笔书法,大家都处于业余状态,是在持奉献之心而为之。我是《新周刊》总编辑,每月两本杂志,要审30万字的稿,亦蛮有工作量的。另外,我同时还兼任七、八个社团的社会职务,都是属于分心之事。一个人的能量是很有限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我毕竟不是神。协会刚成立,这所谓思路,是要建立在全省一盘棋,经过调研之后才能提创新之说的。我认为:一个时代,一个团队,一个目标,一股韧劲,就可能造就广东硬笔书法发展的自身传奇。这生命力也在其间了。
今后在一个不短的时段内,我们将在汉字书写、规范上作普及,并在普及的基础上提升汉字的艺术认知和创作认知。我们绝不愿因为电脑化的冲击,使老祖宗创造的汉字书写走向灰色。
记:广东省硬笔书法协会成立以后,在2009年有哪些计划和活动?
刘:我省硬协刚成立,首先要在调研清楚情况后,协助完善各地市的组织。我们注意到,今年是个非常年,很多“周年纪念”都在今年。固说活动是要搞的,我们不想无所作为。但选题多多,这搞大或者搞小,目前不明朗,还不好说。当年提出并落实当年的活动,这在时间上也紧了些,我个人倾向于多搞各类不大的地域性活动,为“硬艺”造势还是可行的。
记: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协会领导:他们常常津津乐道于自己的毛笔作品是多少钱一平方尺,而很少谈论自己的硬笔作品的润格。硬笔书法协会的很多人,根本就不搞硬笔书法创作,这是不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您如何看待?
刘:就书艺作自我吹牛,这现象在我们团队不存在。通常,硬笔书法的确不如毛笔书法值钱,这是工具表现造型使然。事实上,“软硬兼施”的现象在全国硬笔社团是一直存在的,这没有什么不好。我本人就是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玩了几十年毛笔,亦爽在其中!但你问:“硬笔书协的很多人,根本就不搞硬笔书法创作。”我认为这说法是片面的。何以说?硬笔硬笔,玩硬笔才会与大家玩,你不写硬笔字并在硬笔书法界有所作为,你能成为这个群体的人吗?毛笔书法已有一方大天地了,你捞到硬笔界来作甚?硬笔界因具有普及性,且活动操作较为轻便,故赛事、展事活动频频,而加入硬笔书法协会的人,不搞硬笔书法创作是不可能的。
其实,硬笔界有不少人就是毛笔字高手,只是他们对硬笔的趣味有崇尚之情,故而为之。我是倡行“软硬兼施”的。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汉字在我们的笔下玩得个出神入化来,从平俗堂正走向笔艺高端。这“写漂漂亮亮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之境,在软硬齐来的汉字展示中,每个书写个体的价值就体现了。
记:广东硬协主席团成员构成情况如何?这些成员经常进行硬笔书法创作和交流吗?
刘:经过二十五年的和缓、稳定、均衡、持续的上行发展,南粤硬坛在大量新客家写手南下加盟后,精彩而多姿地演化了这一地域的艺术格局,这是一个独特的颇具岭南特色的演化。我以为,在中国硬笔书法发展的人文生态中,拥有文化软实力的广东,是中国硬笔书法发展人文系列里所有元素中一颗闪光耀眼的明珠。而广东省硬协主席团成员作为领军人,其构成大都为硬笔界的精英,他们是获奖高手,其中团队骨干有组织者、活动家、公务员、博士、编审、军队大校、报刊总编;本科以上学历者占80%,他们都是能“软硬兼施”的角色。对艺事尤其是协会的硬笔话题,对省内外硬坛的动态,自是关注有加的。
记:广东是最早提出并实施书法进课堂的省份,广东硬协在这一良好的机遇下有哪些想法或者举措?
刘:乘全国九届书法展南粤盛展之风,在广东省政协主席、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绍基的倡导下,广东成为国内首个实施书法进课堂的省份。硬笔书法泰斗庞中华就此赞扬陈绍基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大事。这种大势之下的广东硬协自当“愿扬文字精善于世”,愿在南粤有所作为的。
一份纸媒,如果只是套路老俗,没有新意,虽有实践经验,但怠于理性思索找不到准确的办刊理念,就很难梳理得有头有面,追读者众。面对电脑化的世界和新技术的崛起,面对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态势,面对汉字感知者的多元分化,广东省硬协应理顺自身的格局确立,在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的引领下,有所作为。唯如此,才能力拔头筹顺势而上。
像阵阵波涛汹涌后扬起的浪花,我们处于跳跃间。广东硬坛同仁,有理由以不错的心情,来表示自己的兴奋:所参与的被社会认同的艺术社团,终于有了个“省级的家”。
有人说,能坚持守住一点什么而又不失向往,实属不易之事。的确,广东硬协人实是不愿有被潮漫过后荡然无存的遗憾的。广东硬协人是想留下些属于自己的,关注时事民生的那种新锐的话题的。
我想:真正属于艺术人的愉悦感知,是话题情趣与精神生命超级契合创意后的结果。新锐与创意,早已融入了广东硬协人在策划间那新鲜、向上的体验或正在体验中。那探求之境是能令人亢奋的。因此书艺于我们而言,是我们有所作为的“动感地带”。
广东硬协人因毗邻港澳东南亚,故在对我国文化底蕴的理解上,大都有一种较为深刻的“源泉”意识。在当下“大中华文化圈”逐渐成形于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东南亚诸国乃至世界华人众多的社区时,不少对中华文化与时政情有独钟的文化学人,是倾其心智并作为弘扬中华文化的职责来互动其间的。我以为,广东硬协人应是其间者。可能是地理的原因,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张华庆,力主我肩担协会的国际交流工作部主任一职。我看来也无法推辞张先生这位有魄力的强势主席的托付了!
广东硬协人应抱有立足中国大陆而环视海内外之心态,秉办上乘艺术社团职责于心,扬文字精善于世的做法来经营好南粤之事,并在中国硬协的指导下,多方外联,将自身打造成一个不错的社团,才能彰显价值。有时我想:这口气会不会大了些?(笑!)不管怎样,我还是坚信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
记:硬笔书法主要是圈内热,因此基础不牢,受众不多,影响不大。您觉得应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刘:不断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变圈内热为圈内外都热。这谁也不敢说大话,这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
写好硬笔字,这是有普及意义的事。但你要去提升它并期望不断被社会关注和厚爱,这种基础的打牢,是需要全体汉字书写者共同去呼与鼓的事。各地硬协团体,都有很大责任和义务去协调及提升民众的认识,并用办展、讲座、考级等方法和手段,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来完成硬协自定的阶段性目标,才能使某些现实得以改变。
我们愿做,事实上在中华大地的南粤一隅,我们也一直在做关注和记录中国硬笔书法历史进程变化的当事人。尽管,我国的现代化转型还未完成,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领域交叉间所发生的人和事,已足够精彩。我们中国硬协人,的确应在其间新锐地活出精彩来。
来源: 书法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