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四日,记者怀着对艺术家的尊重和仰慕的心情,走进了世界级雕塑艺术大师张宪民先生和他的艺术世界,当记者来到广东惠州市冠和金山龙庭张宪民先生的工作室,他正忙着几件大写意、大手笔的图纸设计,在他的办公室兼制作、住宿的“综合室”。一种从未有过的惊奇和激动使我们被一件件用胡桃木及果壳雕塑的艺术品所吸引:《恋歌》、《夺》、《奋飞》、《中华之星》、《瓶中瓶》、《二龙报吉》每一件艺术品都是那么的完美,胜似鬼斧神工。
四十五岁的张宪民先生出生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一个转业干部家庭,父亲一生无私无畏,清正廉洁,只知奉献不识索取的精神给张先生留下了“祖国永远第一”的良好基因,在他身上能感受到浓浓的黑土地情结,性格宽宏、豪放、不拘小节。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赋予了张先生优越的艺术天赋。
张宪民先生当过知青、学过医,在工厂当过副厂长,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发表过大量的诗歌、散文,在公安周刊上发表的纪实散文《抉择》曾被许多报刊转载,文笔流畅、事迹感人,爱国主义精神催人泪下。作品被很多大专学院作为教材。九十年代著有《中华汗青谱》书一部,书中描写的三位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的民族英雄辛弃疾、文天祥、史可法雄奇一生,充分地展示民族英雄们“我爱我家,体肉何足存”的爱国主义精神,令人感慨万千,在文学界引起极大震动。
张先生曾拜中国著名书画家刘启新、陈元齐、周天寿、袁增伟为师学习书画,他的书法《我们赢了》在文化部和北京市委共同举办庆祝申办奥运成功千名书画家成就展时荣获优秀奖。
从小就热衷于对艺术追求的张宪民先生从未停止过他对艺术的探索和领悟。他对艺术的涉猎非常广泛,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一次张先生同几位同事到大兴安岭逊克县出差,顺便到火山喷发地去领略一下火山喷发后所形成的大峡谷,在那儿偶然发现胡桃树及树下的果壳,顺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最初他试探性地雕塑制作一个小笔筒,朋友们都说很好,之后又经过巧妙的构思制作一个和平盘,雕塑一只小花瓶,越做越大,越大越有气势。张先生因此大受启发,谁知道居然一发不可收拾,就这样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探索与追求一直到今天,使他的胡桃雕塑有了一定的影响,当他的作品频频获奖时,人们蓦然发现艺术界领域里又多了一朵奇葩——胡桃雕塑艺术。
利用世间稀少的胡桃果壳为主要原料配加红木、红香木、紫檀木雕塑制作的艺术品档次极高,很有收藏价值。二000年至二00一年张宪民先生带领他的十余名弟子用二十八万个胡桃壳,历时六个半月雕塑制作一对高二点三五米,直径九十二点五公分的《中华之星》大花瓶,一举荣获《二00一年中国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一等奖。作品首次亮相便引起震憾,得到国内外艺术界的高度赞誉。张先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军委首长和艺术界老前辈的亲切接见。被文化界人士誉为“全能才子、时代佳人”。
为雕塑制作《中华之星》张宪民先生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二十八万个胡桃壳,每一个都要清洁、缕空、雕刻,其工作量之大在艺术品雕塑制作中实属罕见。张先生告诉我们他将用一年的时间完成正在雕塑制作的一对高三点五米、直径一点二八米的《中华魂》大花瓶,和现有的二十余件艺术作品一道进行一次欧美展示。然后将这对《中华魂》大花瓶敬赠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记者了解到有几家外国公司与张宪民先生谈判要求购买他的艺术作品时,张先生断然拒绝了,有两位美国朋友出高薪要求张先生到美国去发展,张先生回答道:“我的事业在中国,民族艺术品永远是民族的”。当美国朋友看到张先生的生活条件很差时,建议他应该到国外去赚大钱,张先生笑着回答:“虽然我现在很穷,但我却觉得生活在我们国家很幸福,贫穷是可以改变的”。是的,张先生的生活的确是很清贫,一面要搞艺术创作,一面还要培养女儿上大学,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可他那种热爱艺术的执着精神,始终不改初衷,孜孜以求,乐此不疲,为了艺术创作他卖掉所有的家私和收藏品。当记者问及他对人生的态度时,张先生饱浇浓墨挥毫写下了书法《立潮头乘风破浪,驾长车追星赶月,自古人生无畏途,一路豪歌向天涯》的诗句,令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 在这里我们衷心希望和祝愿张宪民先生通过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早日完成他的更高、更新、更远的梦。为民族争光,为祖国争光。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