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1943年生于北京,中国近代写意绘画大师李苦禅之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李苦禅纪念馆副馆长,中央电视台“中国风”栏目特邀主持人,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周易学会会员。采访-本刊记者蒋晔 图-李燕提供
作为国画大师李苦禅的儿子,李燕是在父亲的教诲中成长起来的,父亲的目光中严厉占了多数,关爱也时常以严厉的方式表现出来。现在,李燕年过花甲,回忆起往事,依然发现父亲从未夸奖过自己,严厉与期待在父亲的沉默中显得沉重,犹如一种诫训,使面对漫漫人生路的李燕充满了负担,这负担同时也是充满甜蜜的舔犊之情,“没有父亲的教诲,肯定没有今天的李燕,对父亲的教诲我首先是继承,之后,才是发展身上别的才能……”
曾经,苦禅大师对儿子说:“在历史上,父子画家,往往儿子超不过父亲,原因之一就是儿子为父亲的影响所遮掩,二是儿子没有超出父亲的艺术成就,亦步亦趋,这样时间长了以后,在别人心目中,儿子就好像是父辈的一个附属品。”
怎样才能不是父辈的附属品,而成为自己呢?这个问题,李燕并没有刻意地去思考,随着时间的推逝,命运自身显示出了一条继承父亲又不同于父亲的道路。
打基础,下苦功,画好画得先做文化人
“学古而不泥于古,借古以开今,画我家画,画有自己面貌的画,要从生活中取自己的画稿,古人重写生,临摹是手段,但不是目的。目的是拿临摹来的手段加以改造,来画具有自己生活特征的画。”父亲苦禅大师如是说。
不知是否是遗传基因的作用,从一记事起,李燕便喜欢画画。一开始,父亲并不刻意指导。父亲认为,孩子画画是一种天性,要让孩子自由地发挥天真,儿童时期一旦过了,天真消失后,再去学习ABCD这些技巧性的东西。一旦技巧学会了,还要恢复那种天真。但是,很多画者恢复不了那种天真,画得越来越世故,甚至画得很市侩,这样,往往技巧很高,但没有趣味,没有人缘,人不爱看。像齐白石老人这样一生能保持天真童趣的艺术家在美术史上是极少有的,难能可贵。
13岁时,父亲让李燕去上中央美术学院的业余培训班,父亲认为李燕成为画家的路必然是以科班加家学为基础的。那时,李燕理工科不好,数学不好,却擅长形象思维。但想成为画家与最后能否成为画家是两回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这样的训诫让李燕勤奋苦练基本功。父亲说:“好好练习基本功,先不要画大写意,那是高度的东西,你也理解不了,白费纸,你要学习基本功基本的文化课,你先要做一个跟大家一样的学生,学习文化然后考大学,当个大学生,中国画最高明的境界是文人画,你先当个文化人再画画就高了。所以,现在你不要好高骛远,你现在就要考美院附中,学素描、学速写、学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美术史。”李燕按着父亲的教导去做。1958年,他从北京二中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美术学院附中管理很严格,李燕住校,度过了几乎是半军事化管理的三年时光。学校规定高中的文化课三门不及格就要退学。学习很严肃、紧张。星期六晚上李燕回家,接受父亲的检查。父亲最重视速写。星期天一早,李燕去动物园画速写,最少拿回三五十张速写,最多的时候拿回100张。一顶大草帽、一个军用水壶,穿着松紧带大裤衩,腰上别着一个口袋,口袋里是半张面饼与1块钱,画着画着,满头大汗,汗水浸湿了衣服,但丝毫不觉得累。从动物园回到家后,还来不及摘下草帽,父亲就要检查李燕画的速写。
当时的美院附中学习氛围非常好,竞争是一种时尚。在业务教室,一个人一根铁丝,你得把自己平时画的画夹上去。有的同学一挂就是三层,有的同学相比之下就挂得少点。在这种氛围里,每个人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勤奋,以免落后。在学校如此,在家里,父亲对李燕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李燕必须以双倍的勤奋来画画。在学校与父亲的双重监督下,李燕进步飞快。
1960年,李燕顺利地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大学生活宽松多了,住校与否都行,家离学校只有3分半钟的路程。李燕在宽松的气氛中,并没有松懈下来,而是更紧张地学习。父亲千叮咛万嘱咐:“这里所有的教师都是你爸爸的同事与朋友,你自己要特别的虚心,讲话特别谨慎,要向绘画上不同风格的老师学。”父亲的意思是:谁都知道李燕是李苦禅的儿子,你略微地表现出一点家学的成见,这老师就不会多讲话了,心里会想,你既然有这么一个父亲,还跟我学什么呢。父亲叮嘱的结果使李燕在大学里少言多行,以致于他的同学很少听到他说话,人人都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谦虚谨慎成了李燕在大学里的整体表现,对他来说,大学生活是追求约束的“必然王国”,只有在“必然王国”里修炼好了,才有可能进入随性创作的“自由王国”,在那个“自由王国”里他才情恣意。
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同时,父亲对李燕的家学教育仍在进行中。除了检查指导李燕的画,父亲还比学校老师多几倍地列出书单要李燕阅读,基本上都是国学书籍。父亲还特别要求李燕好好练习书法:“整个中国的书法艺术既包含着画画的基本功,又包含着中国书画艺术中美学的精髓,同时还能陶冶人的性情,不练字不临摹碑帖就不要当中国画家,尤其是写意画,讲究手段,过程也要美,讲究线条韵律感,讲究笔墨墨韵的美感,这都基于对书法艺术的体会,中国画是写画,写兰写竹。”父亲要李燕每天都练习书法,还在星期天安排李燕到两位老先生家中去学习书法。一位是孙墨佛先生,他曾是孙中山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擅长讲唐代的《孙过庭书谱》,他给李燕讲一小时书谱。接着,李燕去包于轨家,包先生是国学家,博学多才,书法艺术高超,语言艺术精湛。
父亲对李燕只有要求,没有夸奖,有时李燕开夜车,第二天早上起晚了,父亲便说:“睡懒觉,朽木不可雕。”父亲对李燕说,你现在下功夫是有目的的,只有功夫到了,你自己的绘画风格才有可能出得来。李燕的绘画方向是小动物,小猴、小鹿、小虎。在大学三年级时,李燕的墨猴、小老虎、花卉等画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并赢得了周围老师与同学的肯定。
经历坎坷,小有知名度;家学三样:治学、教书与画画
在和平时期,一个画家赢得大家的认可往往是通过画展,而李燕得到大家认可与取得知名度的方式却与众不同。要毕业的那年,23岁的李燕遭遇文革,父亲一夜之间进了牛棚,受到毒打与侮辱。以前读过的书中的灾难像噩梦般来临。李燕被取消了毕业创作的资格,作为黑五类与狗崽子,他甚至连做一个正常人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父亲性格刚毅,不愿意为莫须有的罪名写检查,李燕怕父亲受皮肉之苦,伪造父亲的字替父亲写了份交代。这份伪造的交代被造反派看出来了,突然袭击抄走了李燕的东西,其中包含那份交代的原稿,于是,23岁的李燕也被关进了牛棚,与老前辈吴作人、刘开渠、李可染关在一个牛棚里。跟他们在一起的三个月,李燕与他们不再是师生的关系,大家处于无差别的状态,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前辈们的言语使李燕获益匪浅,更幸运的是,这个牛棚里没有一个告密者,大家说话很放松。前辈们都知道李燕是孝子,对李燕像对父亲李苦禅一样信任。在这个牛棚中,大家相濡以沫,互相安慰,在极端痛苦的情况下,彼此倾诉与交流,仿佛沙漠中的一片小小的绿洲。那是中央美院小食堂楼下的一间屋子,大家的床都彼此挨着,在其中无所不谈,海阔天空。
在美院的一面墙上,有一个批判李燕的大字报专栏,“李燕是什么人,自幼在牛鬼蛇神与走资派中钻来钻去”,这句话在李燕心中却是“李燕自幼在高级知识分子与真正的中共干部叔叔们中间成长起来”。之后是逐条批判李燕的言论。这时,全国各地美术界的人都坐着火车来北京大串联,来到美院看到批判李燕的大字报,对李燕留下了深刻印象。李燕的知名度以这种奇怪的方式建立起来。
李燕与吴作人等老前辈们住了一段时间后,被调换到别的牛棚。一次,他与中央美院的教员们住在一起。他们发现以前不爱说话的李燕像变了个人似的,一个月内说的笑话、掌故、典故与趣闻不带重样的,给大家带来很多欢笑。内心的压抑与痛苦没有扭曲李燕的性格,反而释放了他,使他更为豁达与乐观。
1969年秋天,李燕与那届毕业生一起被下放到河北宣化,说是一年后会分配工作,但其实是从事体力劳动。这段时间李燕的精神非常痛苦,他的家人分别在不同的地方,父亲在北京看传达室,母亲在河北磁县改造,两个妹妹一个在西双版纳,另一个在内蒙古。对家人能否团聚他感到非常悲观与绝望,但幸好,李燕还有自小形成的精神信仰在支撑着他。父亲曾经说过:“一个肉长的人如果养尊处优,那是大福气,但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却可能是灾难,这样的人不能创造出好艺术。对一个做艺术的人来说,一生坎坷,九死一生,险恶环生,是一种福气。”在那个没有自由的年代,李燕保持了思想的自由,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复习着自己曾经读过的书,他的心与写书的祖先、与父亲、与全家人在一起。在文革中,李燕坚信周易的哲理思想“否极泰来”。
1971年,周恩来总理为了抢救一些画家的生命与艺术,以国务院绘画组的名义将他们请出来画画,请他们住进宾馆,给他们配备医生与厨师。李燕的父亲也在被邀请之列。父亲请绘画组的工作人员阿老调李燕回北京来绘画组做自己的助手。来到绘画组后李燕如鱼得水,每天除了给父亲研墨备纸,自己也开始画画。那一年,他画的小鹿、小猫与小松鼠出现在一本挂历上,那个年代,只有少数画家的画才能上挂历。
1972年春天,李燕成为荣宝斋编辑科的业务干部。此时,李燕除了画画,同时进入人生的又一个大学。琉璃厂的大师傅们虽然是学徒出身,但都有一肚子的宝贵经验,李燕与他们相处,学习到了不少东西。在荣宝斋工作期间,李燕广泛接触社会,在单位负责外联工作,与画家进行广泛联系。当时,荣宝斋是中国书画艺术的中心,谁的画能在荣宝斋出现那是非常光荣的事情。朋友们认为李燕在荣宝斋工作期间,俨然一介社会活动家:接待海内外上中下各个阶层的人士,这些活动紧紧围绕中国书画艺术。这个形象是不同于父亲形象的,是属于李燕的自身特点。
1979年,李燕在荣宝斋的工作小有成绩后,父亲说:“你在荣宝斋固然好,但还是应该归队,还是回到咱的本业上。咱们家家学三样:治学、教书与画画,三位一体的,你在荣宝斋显然是不能完整地继承家学的。”正好,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需要教师,阿老时任副院长,特别喜欢李燕的动物速写,就说,学校正好缺教速写的教师,李燕你过来教书吧。于是,李燕返回学校,开始了教学生涯。教书有更多的空余时间,李燕有大量时间帮助父亲整理资料,同时学习父亲的绘画艺术,也有更多的时间自己创作。
继承传统文化,重建易经的地位
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作画与教学期间,李燕发现文革后有一个传统文化断层,文革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中有的人对传统文化有着负面的理解,李燕认为这非常不正常。他认为一个民族的延续依靠灵魂的延续,灵魂的延续是文化的延续,文化要是断了,这个民族之魂就面临着断裂的危险。李燕决定开国学普及课,讲《传统文化艺术与今天漫谈》,在学校的大阶梯教室不定期地开课,最多时容纳600人,来听课的学生非常多。从1979年冬天一直讲了26年,李燕讲课的方式深入浅出,从学校一直讲到了电视上。
在国学中被称为“众经之首”的易经,父亲年轻时就读过,很为推崇,向李燕多次说过易经在国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易经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流落到卦摊上,成为封建迷信的一种。因为历史环境的原因,父亲一直没有机会对外宣传易经。等到有机会谈易经时,父亲却故去了。改革开放后学术环境日益宽松,重建易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成了李燕除了绘画外的重要目标。
1978年,李燕与山东大学易经专家刘大钧教授等朋友从山东首先发起为易经正名的活动。山东省的领导批准,可以在济南召开国际周易研讨大会,并提供了3万元的资金支持。学者们后来评价这次大会是中国周易研究历史上的里程碑,它将周易恢复到了学术中应有的地位。会后,李燕与朋友们将此会的内容汇报到国家教委,得到了张岱年教授等权威人士的支持与认可。之后,李燕与朋友们正式成立了中国周易学会与中国周易研究中心,并办了学刊《周易研究》,李燕担任了学会的副会长与研究中心的特邀副教授。自此,李燕开始了传播周易文化的讲学活动。
李燕发现关于周易的著作有1300多种,但就是没有周易的画传,他想为传统文化钩沉补缺。50岁生日时,李燕出版了《易经画传》,其中有450张图画与三篇论文,以情节性的画面来表现周易的思想。这部《易经画传》凝聚了李燕整整两年的心血,特点有三:一是根据现有的最新的出土文物考古成果调整经文;二是根据调整的经文用规范的白话文直译;三是为了加强读者以形象思维的方式来理解周易,以图片为主。赵朴初老先生为此书封面题词。此书出版后,很受欢迎,在大陆再版了三次,在台湾也有引进版,并先后被翻译为英、法、德与西班牙文出版。2005年,团结出版社又出版了最新的版本。
此时,父亲李苦禅不在人世很多年了,但李燕越来越觉得父亲的教诲是自己成长路上的箴言。没有父亲饱含教诲的目光,就没有自己今天的成绩。他不愿意拿自己的成绩跟父亲比较,李燕觉得父亲曾经说过的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路径,他才摸到了一点点。这位花甲老人谦虚地说自己后半生的成绩都继承自父亲的衣钵,他说,那是作为孩子一直站在父亲的目光中牢记父亲的谆谆教导去努力的结果。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