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应当如何提高书画收藏投资者对书画作品真伪的鉴别能力?在与不少书画收藏投资者的交流中,笔者常常会遇见这样的提问。确实,目前在艺术品市场的书画交易中,大多数投资收藏者不可能事事求教于书画鉴定家,也不可能将每件书画作品都拿去让鉴定家“过眼”,他们必须了解和具备一定的书画鉴赏基本知识,并努力去掌握一些基本的书画鉴定方法。
一、当代书画鉴定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关于书画鉴赏的基本知识,书画投资收藏者首先应当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研读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有关的理论书籍,使自己对书画历史的演变过程,书画创作的基本理论和技法有所了解;其次,还需要了解一些与书画鉴定相关的其他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美学知识、装裱知识和用于书画创作的有关工具如笔、墨、纸、印章及印泥等方面的知识;再者,书画收藏者最好是自己能够动动笔去学习书画的创作,或者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仔细观看一些有真才实学的知名书画家的具体书画创作过程,而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只有在亲身手追目染后,才能更好地感悟到笔墨基本功力的深浅,进而体察出被鉴定的书画作品的真伪优劣。
关于书画鉴定的基本方法,笔者针对目前广大的书画收藏投资爱好者,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来自于当代书画赝品这一现状,将当代名家书画的真伪之辨,简要和通俗地分为“正证法”及“反证法”两种,以便初入行者能尽快地了解和具体应用,以便在画作中找出鉴真辨假的确凿依据。
当你打开需鉴定的画作后,根据它给你或“真”或“伪”的第一印象分别实施之。如初步印象为“真迹”,就进一步采用“正证法”去论证——以识真为重点。主要依据于对创作者真实艺术风格的认识和比较研究,看画时重点放在识出作品中足以能显示书画名家个人独特艺术风貌的“出采”之处,而此处恰恰又是作伪者由于心术不正和功力欠佳所不可能达到的艺术境地,并由此来确认其真迹无疑。
假如初步印象为“假冒”,就应当采用“反证法”去辨伪——以识伪为重点。主要通过对作伪手段、方法的认识和比较研究,在看画时需将着眼点主要放在作伪者由于在作伪心理、作伪手段、作伪方法的内在规律或时代特征等方面错位而隐现出来的“蛛丝马迹”,发现和辨别出画中作伪的破绽,从而判其为伪品。
二、书画鉴定绝非轻而易举之事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名家书画的鉴定绝非轻而易举之事,因为正如真迹不一定幅幅均为精品一样,伪作也不一定件件就是劣品。因此在面对一幅书画时,首先应辨其真伪,然后才能判其优劣,否则将会本末侄倒置、徒劳无功。然而,有经验的书画家都知道,名家书画作品的真与伪,有时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在不少情况下往往是真伪夹杂,真中有伪或伪中有真,似是而非或又似非而是。对这一种现象,初入行者可能会不理解了,他们会说,真迹就是真迹,伪作就是伪作,怎么会有真伪夹杂的情况呢?
先谈一下较好理解的“真中有伪”,在艺术品市场上有这样一种状况,那就是山水画中有点景人物的,花鸟画中带有禽鱼草虫的,以及人物画中带有动物的画作,他们不仅较易受到书画爱好者的喜爱,而且在艺术品市场上的售价还能高出一筹。因此,有些稍会抓笔弄墨的“好事者”,就会利用这一特点在真迹上做些“手脚”,以期增加售画时的利润。例如有一次,笔者在一位画商处见过一幅著名山刀画家宋玉麟先生所绘的山水扇面画真迹当时画中原本没有点景人物。但是过了—星期后,当另一位书画爱好者将其购入收藏后我再次见到时,却吃惊地发现了那局面上多出了两个点景人物,且人物的体态既不生动,笔墨也十分地滞弱,我能肯定那绝非宋玉麟先生所补绘,而个中奥妙想必不说,大家也能明白三分了吧!还有一次,笔者在亲眼目睹过一幅著名书画家萧平先生所画的《荷花图》真迹后,在几天之内经某一画商倒手后,图中的荷花下凭空又多出了绝非作者本人笔墨特征的两条小鱼。除此之外,现在艺术品市场上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真中有伪”现象,那就是原画为名家的水墨画真迹,但后来由“好事者”给其添涂上了色彩,试图为其换上色彩艳丽的新装后,去让它嫁一位如意的“新郎”,为其谋取更多的不当利润。
而“伪中有真”的情况,较为常见的是作品的真正作者并非如上面署名的作者本人,但是此作上面所钤印章却是真的,这是因为作者的真印章有可能会遗失或被窃,以及作者故世后再传世时被“好事者”得到并利用所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书画家授意让其弟子代书或代绘的代笔之作,但由书画家本人题款并钤上真印章。此外还有采用“改款”手法,即原由无名者或小名家所绘的画,但上面有大名家原本为鼓励后学者,而题写的仅对画的意境赞扬之辞,却并没有点明作者是谁的题跋,或者原本由小名家与大名家合作的作品由大名家题款的画作,但后来均被“好事者”将画上的无名者或小名家的名款挖去后,仅留下大名家的名款以冒充大名家的作品去骗人。
三、书画鉴定者所下结论的“把握度”
书画作品的真伪之争,有时在权威鉴定家之间也会有不同的意见,因此就有了“书画鉴定存在模糊度”的说法。而笔者以为,这一所谓的“模糊度”,实质上就是书画鉴定者对自己所下鉴定结论的“把握度”。例如,我们经常会听见书画鉴定家这样说:“此画‘开门见山”’或“此画‘开门见假”’,这即表明鉴定者认为自己所下鉴定结论有100%的“把握度”;而如果他讲:“此画不能确定为‘真”’或“此画不能断定为‘假”’,那就意味着鉴定者认为对自己鉴定结论的“把握度”将再待界定了。然而,这种书画鉴定时存在的“把握度”或谓之“模糊度”,对于鉴定者而言也许不无道理,但对于那些欲进行名家书画的收藏投资者来说,往往却是他们不愿接受的。不过“存在决定意识”,我以为对让很有经验的书画鉴定者都一时难下真假定论的书画作品,可按“存疑”对待——即不管其名气再大,价格再低,均一概不予购藏,以免后患。
在此我想强调,名家书画的鉴定,关键是要在于化大力气去熟悉真迹,只有对欲鉴定作品的作者生平、艺术创作经历、师承关系、不同时期其个人的艺术风格面貌以及作者生活和创作时所在地区的相关画派的艺术风格等因素理解和掌握得越深,才能对赝品识别得越透彻,最后对鉴定所下结论的把握度才能更大。
例如有一次,有位步入名家书画投资之道仅年余的朋友,在低价买到了一幅四尺整张的“陈大羽”书法作品后,兴致勃勃地约我前去鉴赏,令他吃惊的是,我一见到该作品后就立即把它判定为赝品了。当时,他极其不甘心和不接受我对此赝品“枪毙”的判决,只是在我将赝品中章法上、字法上和墨法上露出的破绽,一五一十地分析出来之后,特别是在我断定此赝品极有可能是临摹一张真迹而成,并将赝品中哪些字中的哪些笔划临摹得较像,哪些字与大羽先生书法的用笔和结体存在极大的差异一一分析给他听后,他才半信半疑地勉强接受。过后,他想方设法终于让出售者交代出了制伪售伪的真情,并且还见到了与赝品的内容和规格一致,由制伪者出示的那张被临摹造殴的陈大羽先生书法作品真迹。至此,他对我那时的鉴定结论才终于心服口服,并且一再追问我的辨伪奥秘,记得当时我是这样回答的:“你只有对作者真迹的艺术特征认识得越深刻,你才能对赝品的伪装面目识别得越透彻!”。
总之,致力于名家书画的投资收藏者应当深切地认识到:书画鉴赏之功,非轻易即可修炼而成,其是一种终身致学的课业。所以在对书画作品做鉴定时,要澄心定虑,决不可粗心浮气,草率下结论。平时,每当面临一幅书画作品时,都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按照严格的规矩和程序入手,即采用“正证法”和“反证法”进行训练,仔细审视画中的风格面貌、所用纸质、印章、印泥、款识和用笔用墨等特点,将自己眼中所见与脑中积累的相关信息相比较,先观后想,想后再看,遇到疑点和难点,既要不厌其烦地查阅有关资料,更要虚心地向行家请教书本上没有、但“实战”中又十分重要的知识。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你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刻苦努力钻研,天长日久后你也必定能够练就出在较短的时间内鉴真辨假的“火眼金晴”。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