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钱:也称元号钱,即指钱面铸有年号的钱。如唐代的“乾封泉宝”、“乾元重宝”,宋之“太平通宝”、“淳化元宝”等均属此类。
国号钱:即指钱文中含有国号的钱。如五代南唐的“唐国通宝”、北宋的“皇宋通宝”,元代的“大元通宝”、“大元国宝”等则属此类。也有国号加年号的钱,但相当少见。如六朝的“大夏真兴”、辽的“大辽天庆”等钱。
记重钱:即指钱文铸明的重量的钱,如秦的“半两”,汉的“五铢”。又如一些在钱背铸有重量单位的钱。
记值钱:即指钱文铸明价值的钱。如新莽的“大泉五十”、“小泉直一”等。
小平:方孔圆钱中当一文使用的货币,真径通常在2。7CM以下。
折二:方孔圆钱中当二文使用的货币,直径通常在3。1CM左右。
折三:方孔圆钱中当三文使用的货币,直径通常在3。5CM左右,折五、折十可以此类推。
小平大样:小平钱中直径大于是2。7CM小于3。1CM的超大型小平钱
榆荚钱:指极为轻薄劣小的钱。
对钱:指两枚钱币在铜质、风格上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且钱文是以篆书与其他书体(如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互为对应。最早的对钱出现在南唐,其开元通宝篆隶成对。
穿:即方孔圆钱中的方孔部分。前人亦作“好”,古钱中背文有穿孔上方的现象称作“穿上”,在穿孔下方称作“穿下”,穿孔特大者称为“广穿”。
缘:指方孔圆钱中外沿突起部分,亦称“外廓”。外缘特别宽者称为“阔缘”,特别狭者称“狭缘”。
轮:亦指方孔圆钱的外沿突起部分。
内廓:指古钱的穿孔与钱肉之间突出地部分。
肉:指方孔圆钱中的地章部分,亦称“底”。地章隆起者称为“厚肉”。地章浅薄者称为“薄肉”。清光绪方孔机制币中尚见有地章上有许多突起小点状者,俗称“珍珠底”。
幕:泛指古钱的背部。
光背:钱背无任何文字,亦称素背,光幕。
重轮:具有双重外廓的钱币。
重廓:具有双重内廓的钱币。
旋背:指古钱中背部用简单的旋车加工过的钱币。
雕母:亦称祖钱,由人工在金、银、铜、铅、木、牙等材质上雕刻的钱币模型。
母钱:用于印制钱范的特铸钱币。通常比普通略大24%,极为精美。铁钱的母钱通常也是铜质的,俗称铁母。
样钱:用于进呈户部审核,并作为铸钱式样颁布各地而特别的一批特别精美的钱币。
开炉钱:乃古时各钱监在正式铸钱之前试铸的一批纪念性钱币,清代多有试铸大吉、天子万年等开炉钱。
铁母:铸造铁钱的铜质母钱,其特征为面目与铁钱无异但质地为铜,极为精美罕见。
子钱:即指铸造后能用于正式流通的成品钱币。明清时亦称制钱。
私铸钱:指民间私自模仿当朝官钱铸造的钱币,通常质量极差。
生坑钱:指长年入土锈蚀严重的钱币。
熟坑钱:指未入土或出后经长期赏玩表面已无锈的钱币。
传世古:指熟坑钱币表面的一层极薄的氧化物质。
脱胎:指铜质完全氧化锈蚀,质地酥嫩易损的钱币。
红铜:亦称水经铜,系纯铜制作,呈纯红色。
青铜:铜锡铅三种金属的合金,比例为7:2:1。呈暗红色,早在商周便已使用。
黄铜:铜锌二金属的合金,最早出现于明嘉靖年间,有火漆金背等多种类型,呈金黄色,质地脆硬。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