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上的款题,是我国传统绘画的特色之一。尤其自宋、元以来,由于文人画的勃兴,使画上的款题愈成为了绘画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历代画论中对此多有论述。如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一图必有一款题处,题是其处则称,题非其处则不称。画故有由题而妙亦有题而败者。”即是说在画上题署得当,可为绘画增添情趣,反之则有画蛇添足之嫌。这些例子在画史上不胜枚举,反映了历代画家对画上题款的重视。
画上的款题,既然是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也就成了书画鉴定中的—项重要内容。
款题,涉及颇广,除了可以认识作者的书法风貌(作为鉴别的依据)之外,还包括作者的姓名、字号、籍贯、室名、年纪、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取法、上款及与绘画内容相关的诗文等文字。如近代画家吴昌硕《梅石图》(见图)题谓:“前村昨夜雪初消,策蹇行来路不遥。宿酒乍醒诗兴发,匆匆忘过段家桥(诗中虽无一‘梅’字,然‘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庚申(公元1920年)中秋,癖斯堂(其年六十后之室名,时寓上海)雨霁沁笔小饮(创作环境和心态),七十七叟(时年)吴昌硕老缶(籍贯、姓名、别号)。”从括号内小注的这些内容可以看出,题款对书画鉴别的作用即可见—斑。
款题中作者的年纪和创作年款,如上文中的“庚申”、“七十七叟”,这为鉴别作品直接提供了该作品的创作时间和作者的时年。这也是推算、考辨画家生年和考察画家艺术经历的材料。如古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在《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中有不少考证材料即由此而来。
款题中的创作地点,如“作于某某客次”,则可以追寻作者的行踪及反映作者的交游等,同样可为鉴别作品提供参考资料。
款题中的创作取法,如“仿某家笔法(意)”,可反映作者的师承取径,并可根据作品的艺迹来对照所仿某名家的画迹,通过具体的比较来获得鉴别的依据。例如:笔者曾见一件托名现代著名画家吴湖帆的墨笔《山水》直幅,款题:“辛未秋月,仿唐解元笔,吴湖帆”,其中的“辛未”应为1931年;“仿唐解元笔”,作者自称所作取法明代画家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弘治十—年中试应天府第一名解元)。据画史及唐寅传世画迹反映,唐寅“山水画多取法南宋院体画家李唐、刘松年,变斧劈皴为细长清劲线条皴法。行笔秀润、缜密而有韵度。”但所见《山水》则以粗笔披麻皴为主,故其笔墨的构成和体貌与唐寅画格均不相合,遂成了辨伪的主要依据。
款题中的上款,一般认为它与书画鉴别似无关系,所以不太重视。其实不然,在上款中往往能反映出一些有关作者的师承、交游等方面的情况,尤其是上款的称谓,如“某某仁兄大人”,是清道光以后才出现的。因此它在鉴别中也能起到作用。
款题中的诗文,既可反映作者的文学修养,又能反映作品的创作缘起、作者的思想感怀,甚至作者的际遇等情况。如明代书画家徐渭《青藤书屋图》题谓:“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入”,以此结合他纵横挥洒、不拘成法的笔墨来看,所题正是他落魄之情的写照。这些在书画鉴别中,均可为帮助认识、理解作品的创作旨趣和创作环境、心态的好资料。
另外,“添款”(原本无款)、“改款”(小名家改作大名家)是书画作伪惯用的伎俩。对此细察作品上的款题内容及字迹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