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雕塑学习过程中,时常有“做不象”的烦恼。这里的“象”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概、差不多”之类的程度。
有人说“象”就是“写实”,可是要说自己做的雕塑为“写实”之雕塑,可就拿美国的“超写实雕塑”来说,虽然可以以假乱真,但它依然有可以再更加写实一点的空间。我们上课做的泥塑人体很写实了,但比起“超写实”来我们差之甚远;“超写实”比起有生命的人体(这里假设为雕塑)来,同样是差之甚远;具体的有生命的人体比起以行为表演的方式来表达艺术感受,是否同样是差之甚远呢?这样看来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真正的写实,也还是我们未能实现的。因为在行为表演之上再发展出什么样的更加写实的艺术方式,是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会逐步去证明的。是否还有更写实的表达方式现在依然是问号!
既然真正的写实我们无法达到,那么真正的抽象我们是否可以追求呢?
做泥塑,我们说做的象了,这往往是从表面出发的。有人说罗丹是印象派雕塑家,可罗丹却认为自己是最真实的,自己的作品是反映对象的本质(见《罗丹艺术论》)。我们做人体,可以看着模特儿做出来的是完全不同于模特儿的作品。也正如马蹄斯所说的“观人如观花,看人如看树”之意。那么我们可以抽象到什么程度呢?已经很抽象了,可以再抽象一点,抽象到“极少主义”,抽象到符号,抽象到没有,抽象到真空……可是当真空算作艺术品的时候,我们已赋予了它思维上的东西,况且“没有”并不代表抽象。这也到了“纯思维主义”!或许说也快接近人不可感知的艺术形式了。这就象“光”和“声音”一样,只是一定范围内的人可以感知,而超出这个范围的,人不借助外力是无法感知的。
由此可见,具象和抽象都是相对而言的,只有具体的两件作品相比较,我们才能分出谁更具象些谁更抽象些!绝对的具象和绝对的抽象都是无限的两极。可以设想它的两种形式:一为“圆形说”,一为“无限说”。
所谓“圆形说”就是:具象向一个方向发展,最终与从另一个方向发展的抽象会合到一点,形成一个圆形。这个点,我们可以借用道家的“道”字代替。也就是说,具象和抽象的无限发展最终会合在“道”,而达到无限循环,我们的作品无论具象或抽象到什么程度,都是在中间的。
所谓“无限说”就是:具象向一个方向无限发展,抽象向另一个方向无限发展,形成一条直线,我们的作品无论具象或抽象到什么程度,同样也是在中间的。
这样一来,具象与抽象的关系十分明确了,在艺术创作中也就不需要再为具象和抽象而烦恼,它仅仅是两种表达形式。“象”与“不象”也就不能算作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了。愿意做象可以做象,不愿意做象可以不做象。同样,能做象可以做象,不能做象可以不做象。因为“象”与“不象”、“写实”与“抽象”都不在重要。作品是否反映出对象(包括社会元素和自然元素)的精神本质和艺术家的真实感受才成为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