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正在玩死自己
作为“多米诺”的策展人,尹吉男为画展题写的前言如是说:“……明知盛装之后是空悲,作秀之后亦是空悲,不过,这一瞬间如此辉煌!中国当代艺术在主流化之后极尽灿烂,一片繁忙与得意,不再悲起悲落。人登空城看烽火。极尽灿烂之后是空悲的美,多米诺的结果是观望者的缩影。事物总是毁灭的,但毁灭的意义一定各有不同。”
这位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一直品评别人的艺术作品,这次终于自己做了回艺术家。近年,他采访了诸多中国当代艺术的参与者,筹备一本关于此领域的口述史。
用“我们”这个词,人就容易不宽容。
我喜欢个体行为,比如个人写作。不喜欢集体,或者跟大家有一种利益共谋关系。实际上,不管1980年代还是1990年代,艺术界还是有一个既得利益集团。你给谁写文章,给谁做展览,都有很确定的后果。
“85新潮”之后的艺术家,特别1940年代末1950年代初出生的艺术家很容易形成群体。他们当过红卫兵,后来有的还到了建设兵团。他们喜欢扎堆,发表宣言,经常用“我们”、“他们”,这种表述我不太喜欢。
用“我们”这个词,人就容易不宽容,“我们”以外的几乎就要扔飞刀诛灭了,在很多批评家身上都发生过这种事情。甚至有的潜台词是,我们请你参加某个展览,你不来,就要考虑考虑以后的日子怎么过。还有大批艺术家都希望成名,想找好的批评家做铺垫。这种事情我都拒绝了。
但这个展览很有意思,小东、阿城,也对目前的商业气氛有所不满,因此我们就合作了。
艺术家不能站在主流队伍里数钱
我预计明年中国艺术市场开始动荡。今年索斯比拍卖一下子上了很多中国艺术品,第二次拍卖时有不少作品就流拍了。有人说这是美国在毁中国作品,有人说是阴谋,是倾销、抛售。拍卖行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操控市场,现在一些拍卖行趁市场看好就使劲卖。一般西方艺术品不会这么卖。
对策展人来说,一个展览必须有特别明确的文化现实针对性,应该有一点挑战性,甚至还有点批判性。现在的艺术潮流,高度主流化、高度商业化。关键是,单纯商业化还无所谓,主流化和商业化加一起就可怕了。
所谓主流化,是指艺术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如果艺术和烧紫砂壶的,和做汽车的一样,变成社会现实的一部分,失去想象力,放弃站在前沿的追求,那么艺术的特质何以寄托?艺术家站在前沿数钱没关系,但如果艺术家站在主流化的队伍里数钱,我就有意见——他不应该擅离职守,他应该挑战现实,向现实发问,不能只关心钱。
19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是内部事件
从1979到1989,叫“新时期美术”,是国家意识形态推动的,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产物。这一段分两部分,1985年以前,美术主要沿袭过去,做政治表达。不少作品与拨乱反正、平反昭雪有关,是广义的政治概念,作品都是写实的。
当时还有另一个动向,比如吴冠中、早期云南画派丁绍光,他们强调形式美、抽象美,只表达人体、自然等,是形式主义艺术。对以前作为政治工具的艺术是一种反驳。
1985年以后,一些年轻学生追随西方现代派、特别是后印象派以来的各种风格。两年内,他们把西方后印象派以来的各种风格都演绎了一遍,进而影响到电影、戏剧等。电影也开始用现代手法,比如《黄土地》之类。
这次爆发,形成很多群体。他们都是有组织,有宣言,有点像“文革”的红卫兵、知青。
这次爆发到1987、1988年进入低谷。因为能尝试的都尝试完了,但并没有新东西出来。1988年,徐冰、吕胜中在中国美术馆办了一个展览,尝试新方式,提供一种中国的方式。比如徐冰重组汉字做成天书,吕胜中用民间符号做壁画和剪纸。这次展览被称作“新潮美术的转折点”,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但是在当时并没有成为主流。
1988年底1989年初,“现代艺术大展”,把“85新潮”以来的各种倾向作了一个总结,被称作新潮美术的“终结”、“谢幕礼”。
1990年代至今:“新生代”,国际化,“新国粹”
1990年代初,参与“85新潮”的一部分人开始转向借用“文革”资源,“政治波普”开始出现。更重要的是,1960年代生的一批人开始崛起。他们与新潮艺术有大差异,这批“新生代”喜欢与集体叙事无关的个人行为,他们没有组织,没有宣言,没有群体。他们的艺术作品的自传性很强,去画自己熟悉的生活、琐事,自己身边的人,恋人、父母,“近距离生活”。他们不画遥远的历史,遥远的边疆、少数民族、农民。他们不会体验与自己无关的生活。
然后到了1993年,中国艺术发生了大变化,从内部事件变成国际事件。当时有几十位中国艺术家在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上集体亮相。在此前后,新生代艺术家已经参加美国的拍卖,市场进入国际化。
1990年代以后,中国艺术家参加了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艺术展。中国当代艺术开始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但是在国内,前沿艺术还是地下状态。到1990年代末,前沿艺术才开始逐渐被接受。上海、北京、成都先后有了双年展,广州有三年展,现在已经很主流了。
这此过程中,单纯模仿西方的方法不再被采用,当年“85新潮”的参与者也逐渐开始个人化。1990年代中国艺术,比如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有了新的语言、方式、风格,完全脱离了1980年代的风格。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新国粹”。一些艺术家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包括长城、戏曲、水墨、宣纸、丝绸等一切有中国标志的东西,利用最好的是海外那几个人。
“新国粹”出现的原因,在于中国艺术家与西方艺术家的不对等。一个西方新人出现,大家都很清楚他在反对什么,对什么有创新,对什么有挑战。但是,全球的艺术评论家对中国艺术都不够了解,他们完全是以看动物的眼光看中国当代艺术,而我们看西方是看人的眼光——我的说法也许有点刻薄,但事实基本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艺术家只能找可理解的文化背景,比如毛泽东、长城、四大发明,这些都是西方人知道的,这种做法就成了19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主要策略。
他们要与传统发生关联,以一种调侃、解构的态度去与传统对话。他们有创造,但是这种创造要付出代价,要与众所周知的古代事物或者政治事物发生关联。
1990年代也是商业化趋势逐渐加重的时代。艺术逐渐主流化,可以加入官方展览,进入公共场所,进入市场,甚至时尚领域。而这也使艺术家的日子好过了,有钱了。
所以1990年代是一场巨变。到2000年以后,这个情形仍在延续,没有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