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亮剑》是一部传奇色彩和战争艺术相互交融的佳作。剧中,极具个性色彩、有血有肉的军人李云龙给人以极大的震撼,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亮剑精神的主体思想是说,不管我们的实力怎么样,只要对手朝我们拔出了剑,我们就要敢于亮剑,勇往直前。
这句话使我不由的想到了我们现在的动漫产业,我们的动漫产业太需要这种精神了。大家都知道动漫产业利润巨大,3年后内地动漫市场将达7000亿的规模。面对这么巨大的动漫市场,面对日韩欧美强敌的侵入,我们的动漫产业将何去何从?我们的艺术家都在干什么?我们的国产动漫产业化又为什么这么困难呢?接下来本文将从艺术家(动漫的创作者)与企业家(动漫的推广者)对于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使命方面作一番分析。
中国人与动画的情结,还需追朔到八十年前。1926年,万氏兄弟借鉴了西方的技术,在上海苦心钻研,白手起家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开创了中国本土动画的先河。接着,又在1941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世界第二部(继美国《白雪公主》之后)的影院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此后的60年中,中国的本土动画经历了风风雨雨,有过沉寂也有过辉煌。但是,几代动画人对中国民族动画的探索却始终没有停止过。上世纪的50年代至80年代的《骄傲的将军》、《大闹天宫》、《牧笛》、《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等独具中国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的影片脱颖而出被国际动画界誉为“中国学派"。20世纪的中国本土动画造就了一大批经典影片和一支完整的创作团队,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自豪的说:我们中国不缺优秀的动画人才。
但是,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中国的本土动画受到了体制的制约,中国的动画人又是非常脆弱的。到了80年代后期,当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好迎接市场经济的足够准备,就在动画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被逼进了死胡同。大量的动画原创人员只是一厢情愿的搞创作,把我们的动画片定位于是“小孩子看的”。单调生硬的色彩、粗糙且毫无美感可言的人物型、片中大人发音象3岁孩子、还有毫无感情的对白……而且我们的艺术家们还在吃着我们的老本,题材陈旧且无聊,之前的《宝莲灯》可以说是近年来中国动画的最高水平了,但它还是失败在题材上,这种老掉牙的题材,如果不经过再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
我们的艺术家有时过多考虑自身作品的所谓“艺术价值”了,以清高自居,埋头苦干,抬头发现自己创作的“优秀动画片”已经没人看了,自己被市场无情的抛弃了,满大街都是日本片、美国片。再加上我们的艺术家只是动漫的制造者,对制造出来的动画片如何包装宣传不去过多考虑,或者根本不去考虑;并且流派众多,毫无章法,各自占山为王,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流通利用。
这样另一个角色就需要了,同时也很庆幸的是我们的众多企业家坚定的站在了动漫产业这边来,他们越来越多的意识到我国动漫产业的巨大利润,并清醒地看出我国动漫产业的不足——没有有效的产业化支持和商业化包装。
“动画片是产业”这个结论在二十多年前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而今天它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严酷的事实说明了中国动画只有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才能走出长期徘徊的低谷,而产业化和市场化才是中国本土动画的唯一出路。很多企业家都有商业包装的成功经验或者经历,对他们来说永恒的利益成了他们的目标。动漫产业即将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得他们不得不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给我们的艺术家搭建创作平台。企业家投资到动画这个领域,一方面运用先进技术鼓励艺术家创作观众喜好的作品,一方面利用自身的优势,宣传推广作品。举个简单的例子:张艺谋导演曾经以拍文艺片扬名海内外,遇到商人张伟平后,接连拍了几部商业大片,带来无数的商业利润和市场价值不说,最主要的是,使我们的国产电影能够杀出国门,走向世界。
市场如战场,日本、韩国以及欧美正在大举进入中国的动漫市场,对手强大不假,可是如果我们的艺术家,我们的企业家被强大对手吓的不敢亮剑,谈何民族产业腾飞。有幸的是,我们获知一个超级“动画航母”——电动桔子数字娱乐公司已经开始行动了。电动桔子与日本著名的动画电影公司4度、法国TSR艺术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主要业务涵盖动漫产业全业务领域。包括:动漫教育产业、海外动画电影前期创作、动漫产品研发以及在3G手机领域里的内容提供等,并致力于推动中日两国动漫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副总经理王雍曾豪情万丈地对媒体讲过,“我们电动桔子就是要做中国的‘梦工场’,在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条件都具备的今天,我们完全有有信心、能力做好国内动画事业。”
形势逼人,我们的艺术家要敢于亮出自己的“宝剑”,平衡自身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积极创作适合中国人喜欢的动画作品。我们的企业家更要积极亮出自己的“宝剑”,投资民族动漫产业,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完善产业化建设,实现自身商业价值,并为推广民族文化出一份力。
亮剑是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的鼓励、企业的支持、艺术家的努力下,打着“中国制造”标签的动画片一定会扬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