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是人类文化和历史最直接、最生动、最真实、最持久的认知和传承方式。 近年来兴起的影像收藏,日益成为人们感受影像魅力的方式, 推动摄影文化发展的动力,认识影像价值的参考体系和评价摄影师及其作品的有效参考指标。
推动中国摄影文化的进步是《文明》杂志一贯的责任和追求。为顺应正在兴起的影像收藏和推动摄影文化的发展,文明杂志社开始筹建"文明摄影基金",支持优秀摄影师的作品进入影像收藏市场。在建国60周年之际,文明杂志社从中国摄影收藏领域的优秀摄影家和纪实摄影作品中,评选出第一批"建国60周年中国纪实摄影收藏精品" 60幅和"文明经典纪实摄影家"60人。
近年来,亨利·布勒松(Henri Catier-Bresson) 、尤斯福·卡什(Yousuf Karsh)、阿杰·科特茨(Andre Kertesz)这样的纪实摄影大家频频出现在国际顶级拍卖市场上,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罗伯特·法兰克(Robert Frank)、马克·吕布(Marc Ribound)的纪实摄影作品也频频现身欧美收藏市场,得到了收藏界越来越多的认可,甚至像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Sebastiao Salgado)、安伲·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等当代摄影大家也开始涉足影像收藏市场。
怎样理解纪实性照片的收藏?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普(Christopher Philips, ICP)给出了很好的解释:用纪实性手法创作的摄影艺术(Fine Art Photography)。[i]
近年来趋于活跃的国外成熟市场,为初生的中国影像收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影像艺术品得到了国际收藏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开始于当代影像艺术品,后扩展到了传统的纪实性影像。
摄影源于西方,西方的摄影主导着中国摄影文化的形态。但是版本繁多的世界摄影史中,基本没有涉及到中国摄影史。虽然当下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在关注着中国的摄影文化,但是他们很多是将其作为边缘文化、异域文化来研究,甚至是对反意识形态艺术的追捧,而不是真正地反映中国摄影文化和摄影发展历程。此外,西方学者比较了解的仅仅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而对其他门类的摄影了解甚少,比如这里展示的主导了中国摄影艺术几十年的纪实性摄影。
因此,我们需要从中国摄影发展的历程和摄影文化传承的脉络,对中国重要的摄影家和中国摄影史上的重要作品进行历史地读解和理性的介绍,进而在世界摄影史中呈现出比较完整准确,具有学术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中国摄影史。
六十年来,中国涌现出很多优秀的纪实性摄影作品,由于中国影像收藏的滞后,很多离世的摄影家没能留下可供收藏的艺术品。2003年,著名摄影家侯登科英年早逝,在业界引发了 "谁来收藏摄影家"的呼吁。还有很多人不了解摄影收藏,常常将影像和摄影艺术品混为一谈,导致了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尚未或无法进入收藏领域,而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评选中。
中国有收藏的传统,二、三十年来经济的发展,让很多中国人在经济上有了收藏的可能,很多人也认识到收藏性资产的财富效应。社会上近年来出现的博物馆热,让许多地方都开始组建摄影或影像博物馆,甚至还出现了私营的摄影博物馆和影像博物馆,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收藏机构、摄影基金,甚至风险投资也进入到中国影像收藏领域。处在影像收藏市场的价格洼地纪实性摄影作品,正好是他们关注的目标。
2006年在中国出现影像专场拍卖后,影像收藏迅速升温,摄影收藏和拍卖的出现,促生了影像收藏的一级市场,推动着中国摄影画廊的蓬勃发展。影像拍卖更以其入册、定价、传播和增值四个作用,建立起了中国影像收藏的二级市场和职业标准。本世纪初在中国出现的摄影节也为中国摄影文化提供了交流的学术平台。目前中国影像收藏的游戏规则和法律法规已经逐步建立健全起来。
中国会有摄影的王羲之、柳公权、颜正卿、张大千、齐白石......也将有中国的亚当斯、布勒松、法兰克、萨尔加多、辛蒂雪曼、南格尔丁......而中国大家的出现,需要一个成熟、完善和传承有序的摄影收藏体系,需要较为完整、准确的摄影文化传承脉络,需要学术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中国摄影史,这些都是"文明摄影基金"的关注点。(2009年8月8日于北京)
注一: 2009年4月在北京与作者的谈话。
来源:博联社 作者:曾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