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推: 开通会员 艺查网 美术百科
当前位置:美术网 > 美术网学术库 > 常识 > 摄影入门知识

中国摄影继承传统文化的思考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炎黄子孙在世世代代的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国摄影究竟如何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这需要认真的科学的探讨研究。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传统文化就是中国画、书法、篆刻、戏曲等等艺术形式,更不能认为中国摄影继承传统文化就是去拍摄 具有中国画韵味的风光照片,题完上下款盖几个印章便可。像这样已经在部分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偏颇观念,应该得到矫正。简而言之,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摄影的智力与精神支撑,但中国摄影作品在物态化形式上却难以继承传统的中国画艺术?quot;中国摄影"和"中国摄影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在继承传统文化时会有些区别,我们在讨论时应该格外的注意。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摄影的智力与精神支撑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传统文化"。在1979年版的《辞海》中,翻不到"中国传统文化"或"传统文化"的条目,只能找到"传统"一词,解释为"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1.1版)里,有"传统文化"的条目,显示为"社会学与其它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的文化都是传统的文?quot;。"狭义专指工业社会以前的文化,是文化中更为古老的部分,如民风、民俗、民德。"我们一般所说的中国摄影要继承传统文化是针对狭义而言的,但有一部分人则误认为是指继承传统文化中更窄的"艺术"部分,甚至就是中国画这种更具体的形式。
摄影是一种年轻的现代文化,诞生于160多年前欧洲工业社会。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摄影是一种舶来品,但由于它的实用性,逐渐被我们所接受。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摄影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据《中国摄影报》多次报道,经过简单的操作学习,从未摸过照相机的农家妇女以及到北京服务行业打工的外乡人都能拍出较好照片。这一是基于照相机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二是来源于传统文化的智力支撑。没有进过学校的文盲或半文盲妇女,仍然也有语言、思想等等人类社会自然传承的某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可以支撑她们的摄影过程。文化程度高的摄影者,则可以创作出更具艺术性或新闻性的摄影作品。我国的王瑶和祁小龙分别在第43届、第46届WPP中获艺术类(组照)一等奖、科技类(单幅)三等奖,当然离不开大学文化的智力支持。这里面是否包括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支撑,那当然是不言而喻。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少数的摄影工作者,就开始参加强手林立竞争激烈的"荷赛"(后更名为"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即WPP),偶有入选者。经过不断的努力,1988年,杨绍明的《退下来的邓小平》获新闻人物类(组照)三等奖;1996年,李楠的《聊城少儿杂技学校》获艺术类(单幅)一等奖。近几年,每次参加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摄影者达到200余人,获奖的时间间隔在缩短,几率在增加。除WPP之外,在世界环境摄影比赛、英国白兰地美好生活摄影大奖赛、日本尼康国际影赛、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亚太地区影赛以及一等列国际摄影沙龙中,都能听到我国摄影者披金夺银的佳音。中国摄影在国际上的地位明显提高,不就是说明中国摄影继承了中华民族那坚忍不拔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传统拼搏精神吗?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和智力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生存缺一不可的两大支柱。我们说中国摄影要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针对这两大支柱而言的,而不是具体地指向某个艺术流派或某种艺术形式。
爱国主义是一面伟大的精神旗帜,在中国的历史上,"屈原投江"、"苏武牧羊"的典故不知激励过多少中华优秀儿女,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由于特殊的年代及环境,摄影大师郎静山、陈复礼先生,除了社会生活的摄影创作,把满腔的爱国热情都倾泻在"集锦摄影"?quot;影画合璧"的创新上。中国摄影者应该像两位大师一样,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让爱国主义的旗帜永远在胸中飘扬。这是对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继承。在这面伟大的旗帜下,我们看到过沙飞、方大曾的矫健身影;听到过吴印咸、石少华的大声呐喊!为了国家,为了中华民族,我们应该前赴后继地去拍摄 祖国苦难的昨天,美好的今天和灿烂的明天!在1976年那个难忘的四月,天安门广场上白花如云,心泪似雨,群情激昂,中华民族到了也很危险的时候。在爱国忧民的浩然正气支撑下,那些摄影的英雄们,冒着生命危险,不畏强暴,为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就是中国摄影继承传统文化很具体很生动一种体现。我们应该歌颂这种继承,学会这种继承!
除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包括绚丽多彩的文学艺术、勇于创造的革新精神、谦虚谨慎的美好品德、扶危济困的人间真情、团结和睦的良好风气等等。感谢勤劳勇敢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文明,使之成为了大到中华民族生存小到中国摄影发展的智力与精神支撑!

二、摄影作品的物态化形式难以继承传统的中国画艺术
由于摄影与绘画同属于静态的平面造型艺术,因此有些人误认为中国摄影继承传统文化,就是继承中国画的艺术特点。我们说中国摄影在作品的物态化形式上难以继承传统文化,那是因为摄影用它特有的物质材料及技术手段,承载着摄影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它和中国画存在着不同的基本特征,决定了这种继承的困难。
中国摄影作品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绝大部分作品的内容主要突出了中国特色,另一个则是有极少的作品在后期制作上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技法和手段。本国特色是每一个国家的摄影都会具有的,而后者是其它国家没有的。这就是我国摄影家创造出的"散点透视"集锦技法,以及部分摄影作品借鉴了中国画的风光题材内容和外在的艺术表达形式。我国泰斗级摄影大师郎静山、陈复礼先生?quot;集锦摄影"、"影画合璧"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充满了浓厚的中国画特色,有着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并在国际上屡获殊荣。不少人也就因此认为两位大师的作品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只能说两位大师本人在其摄影作品物态化以外的思想品德上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国正派文人的高雅情操,同时还继承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求新求异的变革精神。此时,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是人而不是摄影作品,摄影作品只是反映了作者的继承现象和事实。
"集锦摄影"、"影画合璧"的作品与中国画之间有不少区别。首先是艺术的物质载体不同,中国画的载体是宣纸或者绢,摄影图片的载体是银盐纸或者打印纸。中国画在宣纸上那种力透纸背、墨随心动、淋漓尽致的渲染效果,使得光面的、绸纹的、毛面的、碳素的银盐纸和打印纸只好自愧不如?quot;集锦摄影"、"影画合璧"的风光作品和宣纸的山水画在原件的展示过程中,在质感上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完全不一样。第二,摄影与中国画的基本特征不同。"集锦摄影"、"影画合璧"的作品本身局限于摄影的记录式天性,总无法摆脱对真实事物的客观"再现"。多次曝光、手工遮挡、色调分离、焦点虚实结合等等暗室技法永远也无法随心所欲,它们最终还是只能机械?quot;复印"现实,总是科学的墨守成规。"色调分离"虽然变换了现实的色彩,但没有改变物体的形状。而中国画妙就妙在它那"似与不似之间"的笔墨神韵,作者的主观"表现"意识十分强烈。第三,"集锦摄影"、"影画合璧"的作品内容一般只限于山水静物、亭台楼阁之类,在表现技法上也缺乏中国画的勾、勒、皱、点等等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对于中国画里以人物为主体(特别是正视角度)的写意画和工笔画的"气韵生动"和"神形兼备",摄影更难以借鉴和模仿。从以上三点分析,两位大师的"集锦摄影"、"影画合璧"并没有在物态化形式上继承中国画艺术,只是非本质的表面形式上的学习和借鉴,但就摄影艺术本身来说,的确是独树一帜永载史册的创新!
以上所谈,虽然有些繁琐,但明显的不是要否定或贬低郎静山、陈复礼两位大师的摄影艺术以及对中国摄影的巨大贡献,只是想纠正部分人们头脑里认为中国摄影继承传统文化就是模仿中国画外在形式和题材内容的偏颇观念,以便对中国摄影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思路。
中国摄影作品可以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存在,从而区别于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等艺术,但对于传统文化以及其中的艺术部分,中国摄影作品只能以新闻或资料传媒的形式来介绍宣传它们。2003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科技类(单幅)三等奖作品名为《针灸减肥》,作者祁小龙在图片内容上介绍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医学文化,但作品本身并没有继承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吴钢的"京剧摄影",只是记录性地展示了京剧艺术的手、眼、身、法、步等等技巧而已,也不是继承,更不能发扬光大。当然,摄影作品还可以介绍宣传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品德等等,而在物态化形式上仍然不能继承它们。世界摄影只有160多年的历史,中国摄影更年轻,还不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也就说不上要继承"摄影的传统文化"了。因此,我们应该明确:中国摄影继承传统文化是摄影者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品德、风俗诸方面的继承,而摄影作品对传统文化中的"艺术"部分只能学习、借鉴和宣传,决无"继承"之说。同样,中国乃至法国的摄影作品也无法继承油画艺术。由此及彼,世界各国的摄影作品都不能继承人类传统文化中的绘画艺术!
三、中国摄影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中国摄影在民族精神、意志、品德、情操诸方面继承传统文化时,中国摄影者除此以外,当然还要学习借鉴其它艺术来充实自己。例如读唐诗宋词可提高我们的创作意境,听《高山流水》会激荡我们的情感波澜,看泼墨写意能开阔我们的形象思维……不要认为这些只是摄影家的事,中国的普通摄影者也不能老是那一句口头禅?quot;兄弟只会打枪,不会纸上谈兵!"我国有学者式的作家,学者式的音乐家,为什么不能有学者式的摄影家呢?"功夫在诗外"是我们每一个有创造意识的摄影者都需要的座右铭。中国现在每年的人均胶卷消耗量虽然还很低,但使用照相机的人数可能位居世界第一。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照相机使摄影走向了大众化,但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的支撑,也可能会走向平庸化,这是中国摄影应该重视的问题。
在探讨了中国摄影拍摄实践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之后,我们还应该来关心一下中国摄影的理论研究。近几年,黄一璜先生的《中国摄影界有一种病?quot;自恋"》以及李江树先生的《谁是文明的主人》,在中国摄影理论界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鸣。文艺理论的争论,除重大的原则问题外,一般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后很难有一个既定性又定量的结果。这一点不同于自然科学界的理论之争。摄影艺术(即不包括镜头、胶片、芯片等科学技术)理论没有一定的公式、定律、定理可遵守,但理论文章起码应该论点明确,论据充足而且正确,否则将大大降低理论文章的份量。中国摄影理论工作者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中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文风。
《人民摄影》2002年5月1日第3版,所刊登的张承志先生的《找到的眼神使你战栗》一文,其中的有些资料确实叫人不敢恭维。文中所写的一颗长25米重7000公斤的超级震荡炸弹,用"巨型C-130运输机"投下后,炸得我心头一惊!除了陆上基地的洲际导弹,任何飞机上都还没有这么长的炸弹。在我的记忆中,美国在远程奔袭营救驻伊朗大使馆所困人质时,曾使用过的"C-130"并不是巨型机。在"C"字系列里,只有C-5银河式运输机才是巨型的。翻开《航空知识》杂志1980年第7期第18页,《C-130中型运输机》一文赫然入目。资料介绍,该机长29.75米,从所附飞机的三面图来看,除去飞机头部的雷达整流罩、驾驶舱以及所有飞机都向上翘的尾部,C-130中间可载货的部分远小于20米,不知张承志先生是怎么把那颗长25米的炸弹装上去的!张先生可能打错了小数点,把2.5米写成了25米,但不知为何"中型"又错成了"巨型"?更不该的是文中竟出现了"尼康F16",也不知是战斗机F16的混淆还是光圈F16的错用。尼康公司若继续研制"F"系列相机,"尼康F16"大概要在30至50年以后才能问世。这样一来,张先生的理论也就没有支撑点了。司马迁写《史记》时,对秦国灭魏国时曾引黄河水淹没魏国都城一说有怀疑。他经过实地勘查,访问,搜集资料,综合比较,肯定事实后才在《史记》中写上。
一个摄影理论工作者不可芫?ㄋ?械淖匀挥肷缁峥蒲е?叮?踔寥ヅ???蛩固沟南烈逑喽月酆凸阋逑喽月邸H绻?辉敢馊シ?某痉獾淖柿希?チ私獠皇煜さ闹?叮?悄闫鹇胗Ω没乇芤幌拢?捎帽鸬穆劬莼蜃柿希??虿灰?媸帜槔匆豢?quot;炸弹"使别人"战栗"。其实,摄影理论工作者也有一个"功夫在诗外"的问题,那就是作者除了要有丰富的文哲史知识外,也还要积累一些自然科学常识,要懂得现代文化,更要了解中外摄影史和摄影基础知识,在学习上要做到与时俱进。对于摄影理论者和实践者,传统文化的积淀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中国摄影,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一个世世代代的问题。
有人提出:摄影作为一门艺术,会不会在将来融入其它艺术形式而消失?其实,那永远也不可能!摄影(特别是纪实摄影)的真实美、瞬间美会让这门艺术永世长存,因为别的艺术现在或将来都无法替代她。不过,无论是东方、西方的摄影实践还是摄影理论,因为出生的时间太晚,与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的实践和理论相比 ,摄影还只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不过,只要中国摄影不断地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她肯定会健康成长,稳步地走向人类文明的辉煌!
2003年12月19日

作者简介 吴瑶林,男,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武汉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曾获日本’94尼康国际影赛A类佳作奖,94至98年间,每年均有摄影作品在《摄影画报》发表并获奖。2002、2003年有作品入选香港大众摄影会第32、33届国际摄影沙龙。《走进中国摄影界的"西部地区"》2000年获第6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中国摄影界应推广名衔制》一文2002年10月4日发表在《中国摄影报》第一版

注:本站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或投稿者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请浏览者自行判断取舍,若有观点错误或侵权等信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配合!转发请标注:美术网(meishu.com) ,多谢支持!本文网址:https://www.meishu.com/zsk/5/12/2019-09-17/8883.html

美术网相关文章 摄影入门知识最新 常识最新加入会员,免费发稿

陈了了
李小可
马海方
孙温
王元友
侯一民
徐悲鸿
廖静文
齐白石
吴冠中
历史上唐朝时的社会到底有多开放?
人民日报刊文: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为了画“春宫图”,刘海粟敢跟孙传芳打擂台
这样浪漫的吻只需一次,人间爱情油画
画春宫图的高手,唐伯虎一生足够传奇!
一代帝王-宋太宗让画师现场画秘戏图
如何学术性地欣赏春宫画?
揭秘唐伯虎为什么画这么多“春宫图”?
你以为浮世绘里只有秘戏图?
因“春宫图”一炮而红,朱新建画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