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虽然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艺术创造过程,但并不是无法可循。中国画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建立了许多符合自身审美要求的构图法则,如布势、主次、对比、均衡、疏密;开合等等。除此之外,中国山水画家在构图上有“五字法”的形象性的概括描述——按“之”、“甲”、“由”、“则”、“须”五个字的结构样式来分割空间:“之”字是左推右让、“甲”字是上重下轻、“由”字是上轻下重、“则”字是左实右虚、“须”字是左虚右实。再如“散点透视”中的“三远法”……种种法则,使我们在研究、学习中国画构图时有了较为明晰的思考方向。这些是民族艺术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交织演化的宝贵遗产。
1.布势
布势的“势”可以理解为气势、局势、大势,是画面总体运动趋势的具体指向。这有点儿像画人物写生,首先要找出所要描绘人物的基本动态线,以确定人物各部肢体的运动方向和大致状态。一幅画也隐含着这样一组动态线,它构成了画面的内在旋律,把画面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个运动体系中,是表达画面生命力、达到“气韵生动”的重要因素。中国画是很讲究“置阵布势’’的,即所谓的“远观其势,近观其质”。有的画虽然技术上很精到,但看上去却杂乱无章,这正是对“势”的把握不够所致。一幅画如果失去了“势”的引导,在形式美上也就失去了最起码的魅力。
势是有大小之分的,正如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样。大的整体的艺术形象是由很多小的局部结构组成的,这个时候整体关系是主要的,局部必须服从整体的需要。画中的势也是如此,如果大势没有经营好,只注意小势是无补于整幅画面的局势的。因此,在构图初期考虑形象安排时,首先就要从布置大势人手,继之布置小势。如吴昌硕的《错落珊瑚枝》(见图),主要的枝干和树叶构成大势,单独下垂的小枝构成小势。画中的局部形象越多,势的把握也就越复杂,越难以控制,同时也就显得更加重要。
势的存在形式可分为横势、竖势、曲势、斜势、团势、放射势。
来源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