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上一代,学习国画讲“师承”,因为是师传统,以临摹为主。但也有个别例外,如黄宾虹先生,直到高龄,身上总带一个速写本,每到一处景点,便勾勾画画,山石树木,房舍舟车,画得十分精练概括,有时一页速写,亦能当一件作品欣赏。
我们这一代人,学国画之前,多半进过美术学校,已掌握了一些西法写生技能,特别是半路出家的人,不大愿意临摹,更愿意直接到生活中去写生。然而解放前,美术院校的写生课,多半是教师带领学生,背着画具到一些风景点画水彩、水粉或铅笔,直接用毛笔宣纸对景写生的事还很少见。直到50年代,中国画处于危机时期,社会上对中国画的攻击,首先对中国山水画,固为当时的山水画,都是脱离生活、脱离时代的“老八股”。虽然在解放前曾有赵望云旅行写生,在大公报上出现过,但还没有形成风气。50年代我正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工作,因之与李可染、罗铭三人结伴,开始用国画工具直接对景写生。
我离休已十多年了,目前美术院校的情况所知很少,但偶尔听到在教学岗位上教师向我慨叹:现在教学很难,有时带学生下去,都不愿意直接写生,多数人都有照相机,噼噼叭叭拍些照片就回来了。
果真如此,这倒是令人堪忧的事,照相机,固然是科学的工具,拍风景照省时省事,有时做绘画的辅助手段有其优越性。但这一工具,绝对不能代替艺术创作,任何一位有些艺术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当你面对表现对象时,要有个人特有的激情,选择角度,选取构图,表现过程;强调什么?省略什么?有时甚至要调动景物的位置,甚至删去不必要的枝节。写生过程即是艺术加工过程,绝不是如实照搬,自然主义的再现。特别是从事中国画写生,主要是“写意”,其最高境界要求达到“天人合一”。
我本着自己对艺术的认识,多年来一直没有放弃“写生”。自然是十分丰富,又是千变万化的,自然从未使我失望过,只是自己有时认识能力与表现能力不够而感到遗憾。因之多年来我外出时,总是带一本册页及笔墨,只要有时间,我一定像一个小学生一样认真地完成作业。不得已时才用钢笔或铅笔画画速写。
近年来,国画创作,风格各异、方法众多,我一直强调写生,不管人们说我偏执也好、迂腐也好,作为个人的经验,我一直这样说,也这样作。但与我看法相同的,不但有过世老友—山水画家李可染,过世了的人物画家叶浅予与黄胄,他们的国画,也是来源于写生,都是一生坚持写生。
来源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