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钱币的形制中,钱币上的字体较多地表现了时代的一致性。每种钱币文字各有特征,但它总还是属于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字,有时代共性。这一规律,也可作为鉴定依据之一。鉴定一个钱币字体对不对,首先看它是否合于时代特点,第二步才看它是否合于本品种的特点。
比如,有的“东周”“西周”圜钱,钱文是小篆体,也有齐国和燕国的刀币上的文字为小篆体,这显然都是伪品,因为小篆体是秦统一六国后才发明的。
宋明清都有“方头通”
又如,宋代钱文有“方头通”,明清钱文也有“方头通”,但方的程度不同,有一个从不太方到很方的变化过程。一枚钱币上的字,同出于一人之手,应该彼此协调一致。用拼合法造的伪币,很难做到这点。
有人用南明桂王的永历钱改成唐太宗时的大历钱,两种字体差距相距数百年,作法再精也能辨别出来。各时期的铸钱,或出于需要,或出于规定而形成一些特定的现象。如齐的刀币为保护钱文而把轮廓铸得较高,背中间有一高点。没有这一特点,多半是伪品。
又如唐代的乾封泉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五代十国的保大元宝,钱文应该旋转着读,钱文对读必假。同一币形,先后也有变化。
燕国的明刀币,前期弧背,刀把上的二竖道不上侵,到刀把根部为止,“明”字长而狭窄。后期的明刀币呈现出磬折形,刀把上的二竖道上侵到刀身,字多偏。如果“明”字狭长,身形磬折,或“明”字扁圆而身形弧背,必为伪品,因字形不符。星、月、决纹、出纹等记号,也是古钱形制特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钱币上铸星月等记号,是当时人有意的制作。铸星始于秦半两钱,铸月形、四决纹从西汉五铢钱开始。铸“四出纹”从东汉五铢钱开始,星、月一直到明代崇祯钱上还有,隋代以后已不具有四出纹钱。这些记号在五铢钱上表现得最充分。试以五铢钱为例;独汉武帝时的赤仄五铢上铸过半菱纹,武帝五铢钱开始铸上、下半星,至王莽钱止。西汉五铢有面四决纹,至王莽钱止,从至今钱币出土上看,东汉时已无此制。背四决纹开始于王莽时的“大泉五十”,西汉尚无此制。西汉五铢、王莽钱无月纹,东汉明帝至灵帝五铢钱已有月纹,但不多见。凡不符合上述情况者,多为假钱。
——古钱币收藏网
“四出纹”:指内廓四角沿对角线方向向外辐射出斜纹
磬折:弯曲如钟磬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