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颠”之巅
狂草书始自唐代。唐以前书家写草书,虽也有连绵环转者,但顾盼揖让大多囿于基本法则,纵横跌宕之气尚欠。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草书精绝,但仍不能作连绵大草。世传小王善用外拓法,一变大王内擫,令字上下气势连接,《鸭头丸帖》便如是。然《鸭头丸帖》字势虽连,字形变化仍小。故草书之为狂草,唐代张旭出方可算数。
张旭,性颠狂,嗜酒,与李白、贺知章等被誉为“酒中八仙”。其草书出张芝、右军,而能上下连贯,左右顾盼。其提按用笔并不显露在笔画转折关节,但线条极尽变化,线质浑实劲涩,可谓有唐一代以来对线条最具表现力的书家。传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曾记录张旭对线条质感的理解,可见出其非常人能及的眼量及实力:
予传授笔法,得之于老舅彦远曰: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殊妙。后问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
印印泥、锥画沙,都是对线条内质绵劲而外表古涩自然的比喻。虽然前辈如褚遂良、张彦远等已曾悟得,但在他们的书迹中,这一观念并不能完全体现出来。而比照张旭《古诗四帖》,我们发现,这种感觉确在其追求并实践之中,而且,“其劲险之状”,体现充分。草之为狂,若仅以环转圈绕、跌宕起伏为能事,此尚不足以惊世。正是在其跌宕多变中内蕴古质,有印印泥、锥画沙之美感,方为高妙。此亦张颠之为狂草巅峰书家原由所在。
临写要求:
一、体验“疾涩”两字的内涵,非疾无以至狂,但若是轻滑粗糙地快速,谁都能简单做到。
二、使转宜藏,顿挫不得暴露在线外,但绝不可无顿挫。
三、张旭书从二王出,故不学二王,难觅张旭草书门径。
四、汉碑魏碑线质浑劲古涩,实对学张旭草书大有裨益。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