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在美国加州成立。就在那时,我有幸与王世襄老先生认识,并开始了与之多年的学习与合作。恰巧在中国嘉德这批精品家具中也有几件都跟王世襄老先生和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借此机会让我能回忆一下二十年来的明清黄花梨家具之路。
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目睹了中国明清家具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提高,影响力越来越广泛。这段时期,在明清家具领域里关于市场、收藏家的倾向、专业研究以及修理标准、藏品价格等等,都经历了巨大转变。
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大部分的黄花梨家具收藏家都在国外,比如东南亚、北美、欧洲、澳洲等。1990年建立中国古典家具协会之后,加入的会员来自二十七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明清家具的影响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当时的香港是一个国际古董交易中心。其古典家具市场异常繁荣,经常有新的发现与更好的款式出现。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的大多数藏品都是通过从香港行家那里收购得来。众多藏品中包括:1990年收藏的一组黄花梨圈椅四只(Lot10)、1990年收藏的黄花梨躺椅式交椅(Lot7)与1992年收藏的一件黄花梨火盆架(Lot58)。在当时的香港,可供选择的明清家具数量巨大,品种繁多,因此我们需要好好地考虑用有限的资金来挑选精品收藏。
二十年之后,过去的一切都已成历史,明清家具市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黄花梨家具的资源原本就有限,而且基本都已被行家所收藏,新发现的老黄花梨家具数量非常之少。现在明式黄花梨家具爱好者主要依赖收购过去老藏家手中的旧藏。又因中国近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得国内经济繁荣、文化复苏,市场逐渐回到了中国。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收藏家不多,所以新一代的藏家主要依靠收购海外回流的藏品。
收藏家的倾向
在上世纪90年代繁荣的家具市场,出版的古典家具书籍达四十多本,此外还有许多月刊杂志与销售目录之类。其中大部分书籍都是国外出版。主要内容是关于明式黄花梨家具,并且反映了当时最新的发现与研究。2000年之后,有关黄花梨家具的书籍源源不断,可是其内容却越来越重复,这是因为明式硬木家具传世量有限所造成的。与此同时,研究者与收藏家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加广泛的中国传统家具文化,包括了本土高古漆木家具、红木家具、西洋家具等,还有大量流传于民间的老家具。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古典家具收藏家有“反清复明”的概念。但是,通过前几年在香港以拍卖会最高成交记录拍出的清代紫檀围屏与清代宝座都被中国人买回,能看到新的国内市场更倾向于清式宫廷家具,也称作“满式宫廷家具”。清式家具其材质宝贵,但有的形态程式化。清代建立以后,带有柔美线条的明式家具传统仍在继续,并且受到满族皇帝喜爱与借鉴。虽然从材质、工艺、地位及历史等方面清式家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毫无疑问的是,未来的中国收藏家要更看中一脉相承的明式家具。光而不耀,明式黄花梨家具无疑是汉文化家具的顶峰。
黄花梨鉴定与研究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们鉴定黄花梨家具的方法是比较简单的。看样式,以及木材的颜色与木纹就可以。有时候,因为家具的表面被风化,需要刮亮一点才能将原本的木纹看清楚。或者点燃一小块碎片,看能否闻得到香味(这类的鉴定痕迹经常能看到)。同样我们也认识到黄花梨木有多种颜色与纹理,但就传统而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黄花梨与其他相类似的木材都统称为花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将黄花梨特征细分,可是有些人却只一味的研究黄花梨木树皮和树芯的区别、老料与新料的差别、大材与小材的好坏,又把植物学跟欣赏趣味搞混淆了,就有了真假黄花梨的争论。而且,不顾历史中的记载,有的人认为只有产于海南岛的黄花梨才是真正的黄花梨,又要将其改称为“黄花黎”。2007年我也曾写了一长篇文章发表于《两依藏黄花梨》中,为的是解开黄花梨带给人们的疑惑。最终的结论是:古人在黄花梨问题上没有现代人这么复杂,他们懂得家具的整体艺术感比研究带着多少鬼脸的材料更重要!
最后,为了理解明清黄花梨家具材质,不能只靠现代的思维或者科学标准。首先需要理解古人的思想,包括古代材料行家的标准,与古代工匠的技术,及古代用户的要求与条件,这样能更好的客观去理解黄花梨之美。
修理
上世纪90年代初,大部分的老硬木家具都在香港修理过。香港很早就已经有了修理老红木家具的传统。但是,他们是旧货家具式的重新修理,不是古董家具“修旧如旧”式的修理。这种旧货家具式的修理方法也被用到老紫檀与黄花梨家具上,使得有不少的老家具旧的表皮被打磨掉,有的老家具整体被刮亮,现在只能通过查看内部与底部才能找到老旧的痕迹。其实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修理方式。当时美国的德拉蒙德(Drummond)兄弟住在北京时曾经营过老家具,也帮艾克先生、盖茨(Kates)先生与赛克勒博士(Sackler)收藏明清家具。德拉蒙德兄弟上世纪50年代回美国以后记载了北京工匠的修理习惯,也是旧货家具式的重新修理,又指出这样的修理方式将影响对于家具新旧的判断。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喜欢老皮壳家具的收藏家影响力越来越大。在此我们也要感谢英国古董家具修理大师Cooke先生的努力倡导。近十年来,开始有收藏家要求在修理家具时保留其原皮壳与样貌,只接受能保持原始风貌的老家具修理方式。修理好家具的同时又要保持其原状,这可能家具修理中最难取舍的。至此,工匠们也开始逐渐调整自己以往的修理方式与技术。在中国嘉德这一批古典家具中,将能够看到明清家具修理方式中各阶段的代表。
关于修理,老家具本身跟其他的古董类就有差别,家具是可移动的,而且是实用品。一件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家具,必然或多或少的需要修理。当然家具保存状态越完美越好。具有悠久历史的法国古典家具业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了古董家具修理这个问题,因此他们拟定了一个针对古典家具修理的标准:如果一件古董家具失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构件,在通过后配及修理之后,就不能称其为保持原始风貌的古董家具。从其标准能够知道老家具的修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情况。在修理老家具的同时也应该考虑避免对其原貌的破坏,有的老家具在保持原貌的状态下一代一代被世人传承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稀少、美丽与令人肃然起敬的历史。最大限度的保持原貌去恢复老家具,也是对它们最大的尊敬。
结论
从未来的角度看,我们就是历史。民国时修理过的老家具至今已是百年前的事了,最近修理过的老家具也过了二十多年,那些仍被人使用的老家具,其皮壳也越来越润。市场与概念都有它们的周期与循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天下之万物没有什么是不会腐朽老化而永久存在的,但是无论岁月如何改变,黄花梨家具的古朴之美都将永远被世人所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