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民间读书年会上,与会者对藏书的处置各抒己见。阿滢先生说,上海一位老学者中风后,只好由朋友帮助家人处理藏书,实是无奈之事;谭宗远先生说,北京一位老作家把藏书都处理了,有些送了人,有些送给了有关单位,一些信札则撕掉了,朋友们觉得很可惜。与会的萧金鉴先生当了半辈子编辑,藏书颇丰,很多书垛在专门租来的房子里。他曾嘱咐孩子,将来把书留给孙子,而他的孙子现在才刚一岁半。藏书家都面临身后藏书去向问题,很多爱书人的子女却不爱书,藏书家一生辛苦淘来的书最终被子女当作废纸卖掉的事屡见不鲜。
对待这个问题,与会的李传新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书贵在流通。他从网上花高价买了很多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出版的初版书,随即请书的作者签名,再经过自己的研究、考证后写成书话,然后在网上高价卖掉这些书。他的理由是,书已经用过了,没必要再存了,这样可以转让给更需要它们的人。这种做法是网络时代出现的新生事物,看上去是“重用轻藏”或“以用代藏”,藏书界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评判,但这毕竟也是读书人主观能动地处置书籍的一个路子。
日前,在中国嘉德(微博)2011秋季拍卖会“季羡林先生藏书”专场中,季羡林先生旧藏165种中文古籍成交额超过1620万元人民币,成交比率高达98%。生前作为学术大师的季羡林先生,其藏书受到藏家热捧,最终成交额为估价的三倍左右,表明文化名人的藏书确实具有特殊的文化附加值。嘉德古籍善本部专家说:“藏家对于季羡林先生的藏书及其家人的这种处理方式均为认同。季先生从民间集藏的书籍回到民间,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对于“从民间回到民间”这样的说法,藏书界同样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评判,但这次季羡林藏书拍卖专场对名人藏书可观的文化附加值的彰显,也是通过其他处置方式所难以体现的。
1983年秋,我和几位同学曾帮助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乐黛云夫妇整理过藏书,当时他们的家庭藏书在北大是最多的,令我们大开眼界,好生羡慕。最近得知,汤一介、乐黛云两位老师向北大捐赠了藏书,包括图书五万册、杂志约两万册,以及他们个人的手稿、文献和照片。汤一介先生的父亲、国学大师汤用彤先生留下的全部书刊、手稿和照片,也一并捐赠给了北大。此次捐赠,将丰富北大在古代哲学、宗教和文学等方面的文献收藏。在捐赠仪式上,汤一介先生说,母校北大是他最喜欢和最尊敬的地方,自己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但最珍爱的是蔡元培先生留给我们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精神,他认为“这才是北大的真精神”。向图书馆或有关单位捐赠藏书,是名人处置藏书的传统方式,但这次汤、乐两位老师的捐赠行为无疑具有一定的新意:除了物质的托付,还有精神的寄存。
天津民俗学者、老广告收藏与研究专家由国庆先生最近自费购买百余部新著《老广告里的岁月往事》,无偿赠送给各地图书收藏机构。北京大学图书馆、台北市图书馆等数十家图书馆纷纷响应与支持,给他寄来收藏证书。由国庆希望此举“能让更多的朋友感受到中国历史与民俗文化的魅力”。虽然他赠送的是新著而非藏书,但他这种“书传善缘,播种温暖”的文化理念可以为藏书家们处置藏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人活一生,或绚烂,或静美,或豪放,或婉约,会有多种“版本”;处置藏书,是读书人生活中的大事,亦应有多种“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