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局部) 元 赵孟頫 天津博物馆藏
书法《洛神赋》卷,是元朝书法家赵孟頫代表作,书于元朝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为赵孟頫47岁时为盛逸民所书。此卷典雅俊美,用笔圆活,结构端稳,充分展示了赵孟頫的书法风格。元人倪瓒称赞此卷“圆活遒媚,有褚河南笔意。”全卷纵29.5厘米,横192.6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洛神赋》文章是曹植所作,千古名篇,辞藻华丽,想象丰富,场面宏大,很多艺术家都以这个题材进行创作。赵孟頫一生中写了多遍《洛神赋》,现在传世的有六七个版本,这些版本说明了赵孟頫对《洛神赋》文章的喜爱。
作为三国时期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曹植的《洛神赋》是其众多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对中国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洛神赋》全篇共一千多字,全文用赋的形式,记录了曹植在朝见哥哥魏文帝曹丕后,返回封地时,忽然遇见一名仙女洛神,并与其经历了相爱别离的故事。《洛神赋》辞藻华美,尤其在曹植描写仙女洛神的美貌时,可谓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堪称描写中国古代女性之美的典范之作。
曹丕与曹植在立太子的竞争中,最后以落败告终,让曹植的人生后半段充满了悲情。公元220年,称帝后的曹丕处处打压曹植,据史学家考证,黄初四年,曹植再次参拜曹丕后,写下了《洛神赋》,郁郁不得志的曹植,将自己的郁闷、委屈,甚至对于亲情的绝望,委婉地写进了他与洛神的爱情故事里,将君王对洛神的怀疑委婉地暗喻哥哥对自己政治抱负的猜忌,一篇辞藻华美的《洛神赋》,其实却正是曹植政治抱负无法施展的哀怨写照。
行书《洛神赋》是赵孟頫书风代表作之一,赵孟頫以同样柔美、圆润的笔墨作书,肆笔自得,体势逸发,能与文章相表里,通过书作犹如看到他儒雅温润的仙人风采。小字行书轻松写来,风流飘逸,有晋人风采,展示了赵孟頫对“二王”书法的心领神会。
笔法上,首先用笔极其熟练,使转圆活流畅。赵孟頫十分善于运用弧线,线条流动、准确到位。弧线形的大圆圈、大转、小转在不断地运动中起承、错开、钩连,化尖锐方折为圆转,使通篇尽在圆融之中,和美浑穆。其次提按的分明,形成了欣赏视觉不断调节的美感。提按的交替敏感而鲜明,有的笔画沉重而稳当,有的连绵纤细轻轻划过,重不刻板,轻不飘忽。
结构上,左边要紧一些,右边要放一些,左敛右放之势,取法王羲之。尤其是王羲之小楷作品当中,往往是左敛右放之势。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在这一体势上,加以行书化,用行书笔意去写,所以字的重心比较低。例如:“古”“有”“之”“曰”“女”的单字重心平衡,疏密有变化,在笔画组合时,有松紧变化。“女”字,中间紧,横打开;“乃”字,撇画和横折弯钩上部收紧,下部打开。点画之间有表情,呼应有神采,如“山”。文中的“之”字多胜于《兰亭序》,也都在赵孟頫机智的调节中各见异趣,这使得《洛神赋》作品处于空、实的变动之中,并不因字数多而拥挤淤塞。
章法上,赵孟頫精心营造。再多的字,再大的篇幅,从头至尾毫无闪失。赵孟頫有日书万字的本领,精力、笔力远远超过一般书家。这也是《洛神赋》字字珠玑、精美绝伦的原因,着力于精美的赵孟頫有其心,亦有其熟练的技巧,就使《洛神赋》十分圆熟。圆熟是一种美感,但也定下了一个模式,很完整、固定,赵孟頫很少有率真、随意之笔,似乎一提起笔必定要达到珠圆玉润。
综上所述,赵孟頫《洛神赋》整体特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字体偏于楷书,结体端正、稳健,用笔清晰、干净,同赵孟頫的小楷互相参照。第二,在严整端稳中见灵动,突显了赵孟頫书法楷中带行、行中有楷的特点,偶然在作品中带几个连带,不是经常用。楷、行、草穿插映衬,非常生动。第三,外观圆润,筋骨内含,点画通姿秀美,结构上竖画多取相向之势,感觉非常宽绰,点画之间呼应上紧密。第四,整体一气呵成,流畅,在统一中见变化。元人虞集在《道园学古录》中赞赏道:“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观其书,得心应手,会意成文。”此帖书文并茂,文章的华美加上赵孟頫书风清秀圆润非常统一,临写时有如临其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