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魏晋南北朝书法
魏晋之际,民间文书、字体已呈迅猛发展之势,随后又有卫瑾、卫恒、索靖、陆机等书家的涌现。他们不但推动字体和书风向前演化,而且其中不少人在书法理论上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为书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魏的书法
魏晋书法名家三国承汉,以隶为主而真、行并行,楷书业已兴起。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魏国的钟繇、吴国的皇象。
(1)钟繇
钟繇(151~230年),魏国人,字元常,颍川长社(河南长葛) 人。
① 他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
② 传为钟繇所书的摹刻本《荐季直表》、《宣示表》,虽仍存隶书古意,却已是楷书的代表。
(2)皇象
皇象,东吴书法家,字休明,广陵江都(江苏扬州)人。
① 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入神品,时有书圣之称。
② 代表性作品有《急就章》、《天发神谶碑》等。
晋的书法
(1)西晋
西晋书家继承魏、吴书体变革精神,晋初有卫瓘、索靖的草书新面貌,稍晚则有陆机称名于书坛。
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江苏苏州)人,西晋文人、书法家。
① 著有《文赋》,影响颇大。
② 传世的《平复帖》(图3-15),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其笔画轻重、字之结体,特别是气势通篇一贯,已是章草向草书的过渡。
(2)东晋
书法体势的流变,东晋一朝的作用举足轻重。率先领悟,焕然一变的行草新风,既为书家赞誉,也影响了民间书风的变迁,其中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习称“二王”。
①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司徒王导从子,官至右军将军, 史称王右军。
a.书法特色
他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为古今之冠,被称作“草隶、八
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
b.代表作品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 帖》、《初月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图3-16)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c.贡献
第一,与从弟王洽变章草为今草,创造了韵媚宛转的书体新风; 第二,变革楷书和行书,成为一代风范,后代奉之为“书圣”。
② 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与其父并称“二王”。
a.书法特色
献之又自幼多采各家之长,献之能变右军法为今体,“字画秀媚, 妙维时伦”。他的才华特别表现在行、草书上。
b.代表作品
主要传世的代表作品有《鸭头丸帖》(图3-17)、《洛神赋十三行》、《中秋帖》等。
3.南北朝的书法
(1)南朝
南朝书家人才济济,如王僧虔、羊欣、陶弘景等,在楷书上也多有造诣。主要代表性作品有《瘗鹤铭》、《爨宝子》、《爨龙颜》等。
(2)北朝
① 北朝书法家
北朝书法艺术相当普及并有不断发展,别具特色。北朝书家记载较少,其中崔浩、卢玄二人是北朝书家中的代表。
a.崔浩
崔浩(381~450年),字伯渊,清河人。崔浩才艺通博,又承父传,生前其字就为世人所宝以为楷模。代表性作品有《吊比干碑》等。
b.卢玄
卢玄,字子真,范阳涿人,曾授中书博士。崔浩是其外兄,书法与崔浩齐名。
c.其他
北朝尚有书法家江式、郑道昭(中岳先生),字势巧妙俊丽。王 远、寇谦之及北齐姚孝标、刘珉、颜之推和北周王褒、庾信等也都以善书著称。
② 北朝石刻
a.石刻特点
北朝石刻文字众多,墨迹则较少。石刻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碑碣、墓志、造像记等多为楷书;
第二,“魏碑体”结字方正,笔画齐整粗重,少有圆曲;
第三,笔笔方正、结体完美,具有力度超拔的雄强厚重的气息。
b.代表性作品
北朝石刻代表性作品有《杨大眼造像记》、《始平公造像铭》、
《中岳嵩高灵庙碑》、《石门铭》、《张猛龙碑》、《金刚经》等。二、隋唐书法
1.隋朝书法
隋代统一后,其书学主要承六朝,特别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名法极),称永禅师,一生精勤传播右军书,居永欣寺三十年,临得真草千字文八百本,分施江东诸寺。又创永字八法,为隋唐书法所宗奉。现存隋代碑刻尚有《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等,笔画虽不一致,但功力精细,已为唐代楷体的先河。
2.唐朝书法
(1)楷书
① 初唐
“二王”书体的流传成为初唐的一大特色。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均研习六朝书法,揣度前人笔意,又能发挥各自的特长,成为开启唐代楷书门户的代表人物。
a.欧阳询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由隋入唐的书法家。欧书对唐代楷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代表性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图3-18)、《梦奠帖》、《卜商读书帖》等。
b.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广学智永,擅于楷书与行书。代表性作品有楷书《孔子庙堂碑》、行草书
《汝南公主墓志铭》等。
c.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年),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楷书在六朝书法之上加以变化,奠定了唐楷的面貌。主要代表性作品有《伊阙佛龛碑》、《雁塔圣教序》等。
② 盛唐
活跃于盛唐之际的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薛稷、贺知章、李邕等人,他们在书法笔势中较多地加入了个性气质的抒发。
a.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祖籍琅琊(今山东)。擅楷、行书,以大楷著称。其正书笔画求横平竖直,丰腴雄强,结体则宽博大 度,字字谨严,颇有庙堂气,被视为千余年来书学的典范。颜真卿的楷书作品有《东方画赞碑》(754年)、《中兴颂》(771年)、《颜家庙碑》(780年)、《自书告身》、《祭侄文稿》(图3-19)、《争座位帖》(764年)等。
b.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年),晚唐书法家,字诚悬。柳书偏重骨力,顿挫转折明确,却又遒媚得体。主要代表性作品有《玄秘塔碑》(图3- 20)、《神策军碑》、《蒙诏帖》等。
(2)草书
张旭与怀素草书起源早,入唐以后变化极快,两人是草书家的代表。
a.张旭
张旭,苏州人,官至长史。书写全凭自身意气,草字虽奇怪百出, 而求源流,无一点画不合规矩。唐文宗时称李白诗歌、裴曼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代表作有《古诗四帖》(图3-21)等。
b.释怀素
释怀素,字藏真,俗姓钱,长沙人。其书势若惊蛇走龙,骤雨狂风,时与张旭齐名,人称“颠张狂素”。传世《自叙帖》(有缺失)、《食鱼帖》、《苦笋帖》(图3-22)等。
三、晋至隋唐的书法论著
1.书法论著的特点
魏晋至隋唐,书法论述文章、书籍渐多。这些论著的特点主要有:
(1)大体是论多于史,史杂于论列之中;
(2)有关书法家传记多见载于正史中,完整的专论则较少;
(3)书论长短不一,或是就某一议题所作的专论,或是对书家及其成就所作的品评;
(4)书论由文字、书体人手,进而论及笔法、笔力、笔势;
主要是谈书写技巧,另有兼论笔墨纸砚及装池,再是论述搜求、聚散、珍藏,属于识鉴和品评;
(5)论著的重点在于阐发或说明其艺术风貌、人品、才智,将书法作为古代的重要类别分析其艺术价值,依据时代标准做出审美评价。
2.代表性论著
晋至隋唐以来影响深远的书法论著如表3-1所示。
书家 |
时代 |
著作 |
观点 |
索靖 |
西晋 |
《草书势》 |
讨论字形、笔画的演进 |
卫恒 |
西晋 |
《四体书势》 |
书体演变又照应到书家简论 |
卫夫人 |
东晋 |
《笔阵图》 |
疑为伪作 |
虞铄 |
刘宋 |
《论书表》 |
记述坦率 |
袁昂 |
梁 |
《古今书评》 |
简括其风格,是书品体例的发端。风气、神明、骨气、意气等视为标准。 |
王僧虔 |
齐 |
《论书》 |
评书家外兼及书体改革上的贡献 |
梁武帝 梁 |
《书品》 |
论述及体例严谨 |
|
《观钟繇张长史十二意》 |
字体书写的总结 |
||
李嗣真 |
初唐 |
《书后品》 |
续庾肩吾《书品》,有评有赞,条理井然,论列允当。 |
四、魏晋至隋唐的篆刻
1.魏晋南北朝篆刻
(1)特点
① 印风偏重风骨,章法更加活泼,别有瘦挺方直、率意俊秀的独特风韵;
② 印章在南北朝时打破秦汉白文官印的单一形制,出现了私印和朱文印;
③ 书画图书钤印风尚渐兴,印章逐渐由实用转向艺术品的迹象。
(2)种类
这一时期印章逐渐呈现由实用转向艺术品的迹象,种类繁多,主要有多字印、多面印、悬针篆印和朱文印,具体如表3-2所示。
|
类别 |
特征 |
风格 |
|
多字印 |
官印以五六字较多 |
|
||
多面印 |
五六方为一组 |
谋求章法变化,边线的取舍, 笔画的方圆藏露,可见治印者的功力和匠心。 |
||
悬针篆印 |
每字竖笔下端呈针尖状的篆书 |
一般用于私印,体势得吴《天发神谶碑》的精神。 |
||
朱文印 |
由战国古玺沿袭而来 |
魏晋私印实例较多,风格近于封泥。官印逐渐加大,文字凿款较草 |
|
2.隋唐篆刻
隋唐篆刻继南北朝灵活多样的变化之后,渐渐突破汉印旧制,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篆刻特点主要体现在:
(1)印章形体变大,艺术性、观赏性明显得到强化。出现了朱文九叠印;
(2)官印的长方厚薄、分寸大小与官职高低相应,成为尊卑权力的象征;
(3)私印中新增出斋馆别号印,影响到唐代的社会时尚;
公私收藏印遂成唐代印章中的一大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