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清书法篆刻艺术概览
1.书法艺术
(1)明初
书法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书法家以由元入明的“三宋”及稍后的“台阁体”主力“二沈”为代表。
(2)明代中期
文人书法得到极大发展,出现了著名的“吴门派”书法,成为当时书坛的主流风格,其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征明和王宠。
(3)晚明
书坛诸家并立,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有徐渭、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黄道周、倪元璐等人。
(4)清初
① 书法仍承继明代帖学的余绪,代表书家为由明入清的王铎、傅山、八大山人等人;
② 由于康熙推崇董其昌书法,致使清代前期董书弥漫书坛,为一般帖学书家顶礼膜拜;
③ 科举制度强调规范的书法,遂使“馆阁体”大为流行。
(5)清代中期
① “馆阁体”的进一步发展,使帖学更趋式微。
② 开始提倡碑学,是为碑学书法的滥觞。
(6)清代中后期
碑学书法风气大开,在篆书、隶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代表人物是邓石如与伊秉绶。
2.篆刻艺术
从明中叶开始至有清一代的五百年间,是中国篆刻发展史上又一个高峰时期。文人篆刻兴起,篆刻艺术呈现出流派众多、名家辈出的繁盛局面。
3.理论著述
伴随明清两代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大量的书法篆刻论著问世,其中包括书论、书家印人传记、书法篆刻源流及技法、碑帖印谱等等,对推动和总结书法篆刻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明代初中期书法
1.“三宋”、“二沈”与台阁体
“三宋”分别是宋克、宋广和宋遂,他们均是由元入明、活动于洪武年间的著名书法家。他们的书法都具有笔画娴熟、俊爽遒媚的风貌,尤以宋克成就最高。
(1)宋克(1327~1387年)
字仲温,擅长楷、草书,尤以章草擅名于时。其楷书师法钟繇,遒劲清雅;行草学王羲之;章草则专法皇象的《急就篇》,代表作品有《草书急就章》(图5-24)
(2)宋广,字昌裔。他专擅行、草书,师法张旭、怀素,运笔纵横奔放,瘦劲流畅,长于结势,作品有《草书风人松轴》。
(3)宋琏(1344~1380年),字仲珩。他精于篆、隶、真、草各体,小篆尤工。其书法既继承家学,又兼得康里子山笔意。作品有行草书《敬覆帖》。
(4)明初善书者入宫,专门为内阁缮写诏令、典册与文书。这种书写有着统一严格的要求和体格,遂造成了“台阁体”书法风行一时,影响直至清代中期。
(5)沈度(1357~1434年)字民则,号自乐,擅长篆、隶、真、行诸体,尤精于楷书。为朝廷书写的金版玉册和重要制诰,都成为“台阁体”书风的典型范例,代表作品有楷书《敬斋箴》(图5-25)等。
(6)沈粲,字民望,号简庵,亦因善书入宫,擅写真、楷、行、草,尤以草书见长。
2.祝允明、文征明、王宠与吴门诸家
明代中期,一些书法家力矫台阁体之弊,重倡帖学书法本义,形成了占据书坛主流地位的吴门派书法。代表人物有:
(1)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号枝山,吴门诸家中成就最高者。性情豪爽,行为纵逸不羁,在诗文书法上才华横溢,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他的书学造诣尤其深厚广博,临写工绝,又不为古人所拘,变化出入,自抒己意,风骨烂漫,天真纵逸,形成了书风变化多端的特点。代表作小楷《唐宋四家文》,草书《草书唐诗》,晚年有《李白歌风台卷》。
(2)文征明绘画成就既高,书法亦精。他精于楷、行、草、隶诸体,尤以小楷最为人称道。代表作有晚年小楷精品《真赏斋铭并序》, 行书《西苑诗册》。
(3)王宠(1494~1533年),字履吉,号雅宜山人。与祝允明、文征明并称“吴门三家”。他擅长楷、行、草书,小楷尤精。其书风朴拙闲雅、疏拓遒美。其代表作品有楷书《晋唐小楷册》、草书《李白古风诗卷》等。
(4)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号石斋,又号白沙子。明代著名的理学家,人称“白沙先生”。他擅长行、草书,晚年自创用茅草束笔作字,笔锋劲利刚健,多飞白,具有一般毛笔所没有的特殊意趣, 时号“茅龙书”。其代表作品有行草《大头虾说》、《自书诗卷》等。
(5)徐渭擅长行、草,尤以狂草著名。不拘法度,大胆出新。其书法结体颇为独特,被明人称为“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代表作品有《草书杜诗轴》、行草书《七言律诗》等。
二、晚明书法与明代篆刻
1.董其昌与“晚明四家”
(1)董其昌,明末集帖学大成的重要书法家。他的书法临学晋、唐、宋、元各 家,融会变化,特别注重师古人之意趣而不泥其形迹。形成了生拙秀 雅、自然平淡的风格。他于行、草、楷书均擅,而尤以楷书见长。其用笔秀逸生涩,布局疏朗匀称,结体秀媚,时作欹侧之态。与董其昌并称为“晚明四家”的还有邢侗、张瑞图、米万钟。代表作有:楷书《储光羲五言诗》、行书《苏轼重九词》。
(2)邢侗(1551~1612年),字子愿,号来禽生。擅长行、草书, 临学晋、唐、宋各家,尤精研二王,笔力雄强矫健、古朴圆浑,作品有《晚晴赋》。
(3)张瑞图(1570~1640年),字长公,号二水。擅长行、草书, 于晋唐书法之外另辟蹊径,独标风骨,用笔方折,多露锋,力遒筋丰, 奇逸跳宕,作品有行书《五言律诗轴》。
(4)米万钟(1570~1628年),字仲诏,号友石。擅长行草书,宗米芾。其书结体道劲,笔法粗拙浑厚,与董其昌并称“南董北米”,作品有《草书轴》。
2.倪元璐与黄道周
倪元璐与黄道周同为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他们均擅行、草 书,并对当时帖学书法柔媚纤靡的流风深感不满,力图矫正时弊。书风都追求“气骨”的表现。
(1)倪元璐(1593~1644年)字玉汝,号鸿宝。他的行、草书,学颜真卿而上溯“二王”,参以古隶,书风个性鲜明。其书结体紧密,新理异态,风格奇伟秀逸,代表作品有《行草七绝诗轴》等。
(2)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平,号石斋。他学问渊博,精通天文、历数、经学、诗文、书画,学贯古今。他的性格严冷方刚,不偕流俗,其字恰如其人。代表作品有楷书《石斋逸诗》,行草《自书诗》等。
3.文人篆刻与文彭
明代中叶开始,文人书画家广泛地参与到篆刻创作中来。
(1)文人篆刻
文彭尝试改用冻石治印,石材的易刻,为文人参与篆刻创作提供了条件,文人治印遂蔚然成风。文人篆刻的兴起,标志着篆刻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彭则被公认为文人篆刻的先导、明清流派篆刻的奠基人。
(2)文彭(1498~1573年)
① 文彭乃文征明长子,字寿承,号三桥。擅书画,尤以篆刻擅名于世。在篆刻上主张以六书为准则,力矫元明以来印章篆法的流弊。
② 他的印章以朱文印最有特色,作细边,参以小篆结体,圆劲秀丽,清新典雅,章法疏朗,刀法明快自如,面目为之一新。同时,他在篆刻形式上亦有创新,首开用双刀法刻行书边款的风气。
③ 由于文彭等人的努力与倡导,篆刻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文彭一派也被称为“吴门派”,承传其法的人有归昌世、李流芳、陈万 言、顾听等。
4.何震与苏宣
(1)何震
字主臣,号雪渔,与文彭齐名。早年师法文彭,共同主张篆刻应以六书为准绳,后来进而取法秦汉玺印,临刻古印数千方,“依法而不泥法”,创造出多种篆刻形式。
其篆刻各体无所不能,受汉印的影响尤为明显,其仿汉满白文印(图5-26),刀痕显露,不加修饰,与文彭的精巧韵秀相比,风格拙朴苍雄。他的边款也一变文彭之法,创用单刀,轻重错落,欹斜雄健。何震被誉为篆刻艺术的“集大成者”,作品有明末人编辑的《忍草堂印选》一书。
2)苏宣,字尔宣,一字啸民,号泗水。他的治印师法文彭而上溯汉印,篆法稳练,刀法流畅圆润,颇有笔意。
三、清代初期的书法
1.王铎、傅山与八大山人
(1)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号嵩樵。工古文、诗、书、画,书法于楷、隶、行、草诸体无不擅长,而以行、草书成就最高。他的行、草书宗法“二王”、米芾等人,于秀逸婉转之中追求刚健豪迈、苍郁雄畅的“气骨”。作品有《行书诗翰四首卷》、《草书杜诗卷》、《临古法帖》(图5-27)等。
(2)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号真山、石道人、松桥老人等。是著名的遗民书画家,以行草书擅名,在书风上追求“气骨”,提出了“宁拙毋巧, 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书法美学观。他兼擅篆、隶、楷书,行、草书用笔纵横遒迈,结体宕逸浑脱,情感狂肆真率,风格古拙苍劲。作品有楷书《逍遥游》、隶书《七律四条屏》、行书《丹枫记》、草书《高适五律》(图5-28)等。
(3)八大山人的书法因不同时期师承与心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面貌。善用秃笔、藏锋,书风或怪伟峭拔,雄健恣肆,或简静沉着,圆浑古淡,作品有《草书联》、《河上花图卷题跋》等。
2.帖学诸家与馆阁体
(1)馆阁体
“馆阁体”是清初最为流行的书法,它追求“乌、方、光”的书写效果,字如算子,端正拘谨,缺乏个性。“馆阁体”代表人物是沈荃。
(2)“康熙四大家”
康熙四大家(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锭)均为进士出身,或任官吏,或任编修,皆著述宏富,均以楷、行书有名于时。他们虽能于馆阁体帖学中有所变化,但仍受帖学局囿气质柔秀,面貌相类,缺乏刚健的风骨和强烈的个性。
3.清初隶书名家
(1)清初的郭宗昌著有《金石史》,万经著有《分隶偶存》,顾蔼吉著有《隶辨》,他们已开始重视金石碑版,特别是隶书。
(2)当时擅长隶书的书法家以郑筻、朱彝尊影响最大。
① 郑簠筻的隶书主要取法《曹全碑》,并参以行草笔意,风格绮丽飘逸,奇宕飞扬,世人谓之“草隶”,作品有《隶书唐诗七绝轴》。
② 朱彝尊是清初著名的学者,博通经史,精于诗文书画。其隶书也学《曹全碑》,严谨而秀逸,清新而流丽,作品有《隶书联》等;楷书则宗法欧阳询。
四、清代中后期的书法,与此同时,一些画家也兼擅书法,出现了颇具绘画意趣的画家书法,以扬州八怪为代表。
清代中后期,金石考据盛极一时,碑学风气大开,重要的书家代表是邓石如和伊秉绶。书论家阮元、包世臣的理论,又有力地推广了碑学书法,最终形成了碑学繁盛的局面。
1.刘墉等帖学名家
乾隆特别喜爱赵孟頫书法,朝野士人由尚董转为崇赵,帖学名家以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四大家为代表,被称为“四大家”。
(1)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他擅长楷、行书, 喜用硬笔短毫,墨色浓重,笔势婉转,拙中藏巧,丰腴醇厚,沉雄古 淡,体现了台阁大臣雍容华贵的气度,有“浓墨宰相”之称。
(2)梁同书(1723~1815年),字元颖,号山舟。他继承家学,尤其擅长行、楷书,出入颜、柳、米、董各家,既能做擘窠大字,也能写蝇头小字,皆精到秀逸。
(3)王文治(1730~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以诗文、书法闻名于世,擅长行书,宗法“二王”。书法专取风神,喜用长锋柔毫,讲究姿态,淡墨轻毫,潇洒清俊,妩媚婀娜,秀韵天成,有“淡墨探花”之 名。
(4)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精于金石考证,著述甚丰,擅长楷、行、草、隶诸体。
2.扬州八怪与画家书法
画家书法在清初时已有八大山人、石涛、程邃等人开其先声,至清中期“扬州八怪”成为主要代表。画从书出,书以画入,形成了颇为新颖怪奇的书风。
(1)金农
其书法以正楷、分隶、行草见长。他主张师法汉碑。作品有《隶书节临西岳华山庙碑》(图5-29)等。楷书自创“漆书”,给人一种以拙为巧、以苍为妍的感觉,富于金石意味。他的行草书也参隶势,“如老树着花,姿媚横出”
(2)黄慎
其书法初宗“二王”,后转师怀素,由楷书而为行草再为狂草。其草书将连绵不断的线一变为时断时续,破豪颓颖,奇崛遒劲,奔放不拘, 与画风颇相一致。
(3)汪士慎
擅长隶书和行草,他以八分糅于行楷,书风苍郁秀逸,别具风神。晚年双目失明,犹能写狂草。
(4)郑燮
其书法以“六分半书”著称,是一种融合真、草、隶、篆于一体而参以画法的书体,富于浓郁的画意,偃仰倚斜,纵逸洒脱,横涂竖抹。作品有《行书自书诗》轴(图5-30)等。
3.邓石如与伊秉绶
邓石如与伊秉绶被称为清代碑学的开山祖师。
(1)邓石如(1743~1805年)原名琰,字石如,后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山人等。他四体书法皆擅,尤以篆、隶著名于世。他以隶书笔法作篆书,开创了篆书的新风 范。代表作品有《篆书四箴屏》、《篆书唐诗集句》(图5-31)等。
(2)伊秉绶(1754~1815年)
字组似,号墨卿,晚号默庵。他擅长四体书法,以隶书最负盛名。其隶书代表作品有《节临张迁碑》轴等。他的行、楷书亦以颜书为本并融入隶意,瘦劲凝练,颇见新意。
五、清代的篆刻
1.清代篆刻的特点
清代的篆刻家强调将书画印视为一体,主张治印贵在传神,强调新从古出与古从新变,极大地推动了篆刻艺术的风格之变。
(1)清初的篆刻流派以程邃为代表的“徽派”最为著名,他们主要以秦汉及之前的书体入印,在布局上求奇求变,作风苍老深厚。
(2)清代中后期影响最为深远的流派则分别是以丁敬为代表的“浙派”和以邓石如为代表的“皖派”(一说“邓派”),前者讲求以刀法强化印章文字的金石味,后者则讲求笔意,追求线条的丰富变化与内在韵律。
2.程邃“徽派”与清初印坛
(1)程邃(1605~1691年)
不仅是著名的书画家,还是位开拓篆刻新风气的印人。在治印上别树一帜,由汉印上溯先秦,又复归汉印。他变古出新,印章布白离奇错落,无论字体取材还是章法布局都别开生面,形成了拙厚渊穆的风格。其作品有白文印《徐旭龄印》(图5-32)、《垄藻阁》等,除了书画上所押印外,作品多收入《古蜗篆居印述》等书。
(2)清初印坛
① 程邃的篆刻自成一派,被称为“徽派”。
② 苏州的印人多属“三桥派”,由文彭而上追汉印,风格平稳宁静。
③ 松江的印派被称为“云间派”,作风平稳秀丽,刀法稳健。
④ 此外,诸如“如皋派”、“莆田派”、“扬州派”等篆刻流派在清初印坛上也很活跃。
3.丁敬与“西泠八家”
丁敬与其派后学黄易、蒋仁、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为“西泠八家”。
(1)丁敬(1695~1765年)
字敬身,号砚林,是“浙派”篆刻的开创者。工诗文书画,尤擅长篆刻,也精于金石碑版的鉴别与收藏。与金农、吴西林并称“浙西三高 士”。他的刻印见于《丁黄印谱》、《西泠四家印谱》及《西泠八家印谱》等书。
其篆刻直中有曲,挺中带涩,既增加了统一中的变化,又强化了金石趣味;开启了在印章边跋中体现拙趣与碑味的先河;创造了平正朴 茂、雄健古逸且刀法斑驳的风格。其代表作品有仿汉白文印《阿同》、方朱文印《豆华村里草虫啼》等。
(2)黄易是丁敬的学生,其篆刻追踪两汉,旁及宋元,绍述其师而更加工稳生动。
(3)奚冈的篆刻能拙中存秀、方中求圆,风格严整茂古。
(4)蒋仁主要发展了丁敬仿汉白文与方朱文两体,寓圆于方,貌拙神酣。
(5)“钱塘二陈”陈豫钟恪守汉印,风格平正工致;陈鸿寿则善于“我用我法”,所用缪篆在装饰趣味中杂以草体,强调了笔画中的三角形和长方形的对比及刀锋的曲直藏露。
(6)赵之琛是陈鸿寿的学生,其篆刻章法精整,刀法简挺,功力深厚。
(7)钱松在继承“浙派”的基础上开始融合“皖派”风格,布自在平匀中求自然,结字避免过多的装饰性,刀法更突出笔意。“浙派”是兼有师承关系的地域性篆刻流派,作风由雄健而沉稳,由沉稳而精巧,以刀法见长,对清代中晚期印坛影响极为深远。
4.邓石如与皖派
(1)邓石如
他的篆刻由明人入手,上溯元人,再以汉印为宗,在30多岁时已经卓然成家。
他的治印看重笔意胜似刀法,印篆较少装饰因素,亦避免平匀均等,在线条的组合上更讲求疏密对比与朱白互衬,线条以圆转为主,在清代中叶印坛上独树一帜。代表作品有朱文印《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图5-33)等。
(2)皖派
邓石如开创的印派因其里籍而被称为“皖派”,绍述其学者甚多,重要者有包世臣、吴让之、胡澍、徐三庚等。其中成就最高者为吴让之。
“皖派”篆刻兼以小篆入印,讲求笔意,追求线条的丰富变化与内在韵律,尤精于长画的展势与疏密的对比,作风也在传衍中由刚健婀娜而恬静安闲,由恬静安闲而纵横奇诡。
六、明清书法篆刻论著
明清的书法篆刻论著十分丰富,内容涉及了理论、史传与技巧诸多方面,帖学论著的集成、碑学论著的开生面和篆刻著作的突出发展成为这一时代的显著特点。
1.明代书法论著
(1)陶宗仪,明初著名文学家。所著《书史会要》共九卷,前八卷记载了自上古至元代的书法家小传,第九卷采录历代书论,主要为技法理论,颇有影响。
(2)丰坊,明末知名书法家。他的《书诀》一卷,分段论述笔诀书势、笔砚器用、篆法古文、大篆、隶书及悬腕用笔之法等,并列举古刻碑帖书迹,问加评论,为研究书法史的珍贵资料。
(3)董其昌作为明代后期的书画大家,他的《画禅室随笔》专有论书部分,其中《论用笔》、《评书法》、《跋自书》、《评旧帖》等, 都是对其书法思想的精辟阐述。他推崇帖学,强调学古而变,熟后求 生,追求“平淡天真”的气韵和生拙秀润的趣味,反对甜熟之气。
2.清代书法论著
(1)傅山“四宁四毋”
“四宁四毋”主张:“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讲求书法的“气骨”和直抒性情,以纵横遒迈、宕逸浑脱、狂肆真率、古拙苍劲的审美趣味。代表了明末清初书坛上的另类书法美学观。
(2)笪重光《书筏》
《书筏》收入书法言论二十九则,讨论了关于笔法、墨法、布白、风韵等问题,颇为精到。
(3)阮元的碑学书论
阮元精于经籍训诂以及天文、地理、历算、文学、书画,著述甚 丰。他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二文有力地推动了碑学的兴盛,前文最先提出了书分南北两派的观点,极力推崇北派;后文则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尊碑的主张,要求人们振拔流俗,宗法汉魏。
(4)包世臣的碑学书论,《艺舟双楫》是其所著《安吴四种》之一,内容包括作文和作书两个部分。其论书部分批评了专尚帖学的赵、董诸家,继阮元之后大力提倡北碑,并把邓石如作为学碑的典范,奠定了邓在书坛的地位,他的书论对清代后期书坛影响极大。
(5)刘熙载《艺概》,《艺概》共六卷,卷五为《书概》,有二百四十五则,论述了书法源流及书家笔法,其中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尤其强调书如其人。
(6)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共六卷二十七篇。该书与《艺舟双楫》的关系,在于大力提倡碑版而攻击帖学。他更加激烈地推崇南北朝碑学而“卑唐”,对清代的碑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3.明清篆刻论著
(1)何震的《续学古编》何震是明代著名篆刻大家。《续学古编》是接续元代吾丘衍的《学古编》而作,《学古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篆刻理论著作,论述了篆隶的源流、书写技法以及篆刻知识,何震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
(2)周亮《印人传》周亮工精鉴赏,富收藏,工涛文,善书画,著有《读画录》、《印人传》、《赖古堂印谱》等。
《印人传》三卷,记载了明代文彭至清初篆刻家59人的传记、篆刻流派及风气习尚,因是未完之作。该书还著录了作者鉴藏的宋至明代的旧印,是研究明末清初篆刻艺术的重要文献。乾隆时汪启淑撰《续印人传》八卷,近代有叶有铭合辑以上两书增编的《广印人传》。
(3)陈克恕《篆刻针度》陈克恕工书,善治印。所著《篆刻针度》八卷十九章,综合前人论印的成果,在篆刻技巧上亦有自己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