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薰琹是我国著名的画家、工艺美术教育家。他一生探索,孜孜以求。绘画的装饰性,就是他在绘画方面最重要的、最具历史意义的探索,这一探索贯穿了他整个艺术生涯。
“晾衣架上”发现装饰美
庞薰琹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这使他从小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母亲还专门给他请了国画老师。11岁,他开始学水彩画时就显示出了绘画的天赋。值得注意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已经对“装饰”感兴趣了。他说,“我从小就喜欢色彩,就喜欢装饰美。”每逢家中晾晒旧衣,衣服的款式、图案、色彩,就仿佛“进入了如醉如梦的‘美’的境界”,这是先生一生装饰性绘画艺术的开端。
“万国博览会”认识装饰美
1925年,庞薰琹弃医从艺,漂洋过海,到了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了异域求学的历程,一到巴黎,就遇到正在举行的12年一次的万国博览会。在参观过程中,室内家具、地毯、窗帘、以及其它的装饰性陈设引起他最大的兴趣--“色彩是那样的调和,又有那么多变化”,“有生以来第一次认识到,原来美术不只是画几幅画,生活中无处不需要美”。而且,“巴黎之所以成为世界艺术的中心,主要是由于它的装饰美术影响了当时整个世界”,“从那时起,使我对建筑以及一切装饰艺术,开始发生兴趣。”正是这次偶然的机会,使庞薰琹留法之初就开始探索如何使绘画具有装饰美。
“设计运动”寻求装饰美
庞薰琹先后在巴黎叙利恩绘画研究所和格朗·歇米欧尔学院学习绘画,在此期间,努力寻求自己应走的艺术之路。他苦练素描、构图等基本功,发奋研究不同风格的艺术充实自己。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法国,众多的艺术流派中,“装饰艺术”是与“现代主义”运动同时开展并互有影响的一次风格非常特殊的设计运动,主张设计机械美、装饰精英化,并尝试古代与现代结合。当时,这一全新的装饰文化观,契合了庞薰琹探索装饰性绘画的想法,庞薰琹对“设计运动”非常重视。
“10分钟构图法”促成装饰性绘法
在巴黎时,庞薰琹受到四川画家常玉非常大的影响。常玉善于用线条,画面中有浓厚的东方趣味,有“东方马蒂斯”之称。在他的影响下,庞薰琹开始用毛笔画速写,尝试着在油画里用上中国画的笔法,集绘画性和装饰性于一体。为了训练敏捷的构思,他每晚请别人吟诗出题,自己在10分钟之内作出构图。“10分钟构图法”训练,持续了一年有余,提高了构思水平。在巴黎的五年时间,就是这样学习、训练、训练、学习,面对巴黎种种新兴的绘画潮流,他既不拒绝排斥,也不盲从拜倒,没有受到哪种画派的约束,而是难能可贵地探索出了一套装饰性绘画的技法和风格来,为以后继续探索打下了坚实基础。
“民族性和装饰性”探索
1930年回国后,庞薰琹在家乡常熟研究中国绘画史论,继续探索如何表现“民族性”与“装饰性”的问题,同时,用装饰手法创作油画《咖啡店》、《灰色》等。1931年创作了一些装饰构图,主要有《如此上海》、《如此巴黎》、《手掌》、《无题》等。在“决谰社”时期(1932——1935年),他又创作了《在画室中》、《丘堤女士像》等带有浓重的东方情调,线条勾勒纤细,形体概括的画作,略去了光影阴暗效果,流露出文雅的气味,更富于装饰性。作品薄施颜料,有的还露出画布的白色底子,画图摩擦得比较平滑,外相整洁,其装饰性、构成性的风格跃然眼前。三十年代初,尽管其艺术风格仍然留有西方新派绘画的流风余韵,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艺术,特别是对装饰艺术的注重吸收,更深化了他的装饰性绘画的特点,在当时的中国画坛奇峰突起,奠定了他现代艺术先驱的地位。
“民族纹饰的采集”完成了绘画装饰性风格
抗战全面爆发后,庞薰琹碾转到了昆明,在这里他完成了自己绘画风格的转变。先是研究古代装饰纹样,绘著《中国图案集》,而后进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研究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彩陶、青铜器等古代器物上的图案。之后,他做了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深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研究西南少数民族艺术传统,收集了大量珍贵服饰、工艺、民谣、民歌等民俗资料。1941年他根据收集的资料,画了20幅水彩画《贵州山民图》,这一系列作品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的艺术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那高度平面化和装饰化的处理,那写实和变形结合的架构,那具体人物形象和抽象装饰图案的结合,那客观对象的再现和主观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的画面……,那艺术形式的和谐完美,从形式美的外表迸发出艺术家心灵深处的激情,形成了庞薰琹先生中西绘画融合成有机整体的崭新的艺术形式--装饰性绘画。
“随心所欲不逾矩”处处流泻装饰性
1949年至1972年,先是由于社会事务繁忙,后又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庞薰琹先生基本中断了绘画创作,只画过五件小幅油画。直到1973年,他重新开始装饰、写实、写意揉为一体的艺术探索--没有模特,他画妻子,画女儿;没有经济实力外出旅行写生,他画瓶花,画盆栽。他的瓶花系列作品集装饰性与绘画性为一体,写实、写意在笔端自由流泻。或对比色,或调和色,或点彩厚涂,或淡彩平施,或方圆相照,或横竖呼应,均在他“随心所欲不逾矩”中构成了系列精美的画幅。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加强画面的装饰性,他精细入微地描绘了花瓶的纹样、质地、色彩等。那瓶上的花纹与瓶里的插花相对比、相映衬,和谐、稳重,充满宁静之美。整个画面构图饱满,几乎将空白赶出画面,显示出勃勃生机。
庞薰琹绘画的装饰性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这是他探索中西结合绘画道路的主要成果。装饰风格使他的画具有观赏性,更与众不同。每个阶段,他绘画的装饰性也各具特色。在巴黎,在上海,他绘画求神似而不求形似,从而形成了形式和内容相融合的装饰性绘画;在昆明、在四川,他绘画求神似又求形似,作了一批工笔水彩画,把中国民族传统装饰图案吸纳在他的画面中,从而达到了他的装饰性绘画的颠峰;晚年,他的瓶花系列以及一些风景画,一如既往地融入了装饰性的元素,意在突破传统,继续他一生的探索……
庞薰琹先生的一生确实是“探索、探索、再探索的一生”。
来源:网络